交汇点讯 今天(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在全国率先研制“手语一节课”,百所南京市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师生一起“云参观”手语博物馆,线上线下同上“手语一节课”,打开一扇通往听障朋友内心世界的大门,用尊重与友爱传递温暖。百所学校师生代表一起“云参观”手语博物馆,线上线下同上“手语一节课”,打开一扇通往听障朋友内心世界的大门,用尊重与友爱传递温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手语是聋人交流的工具之一,是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南京市聋人学校创建于1927年,作为中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2024年正式开办国内首家以手语为主题的博物馆,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国家通用手语推广教育活动,发挥博物馆育人作用。
通过一段视频,大家“云参观”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对手语产生好奇和兴趣……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一节班会课上,南京市聋人学校于晓岚老师正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手传诗意情,心砺自强志》的“手语一节课”,南京市后标营小学、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等学校师生“云端”同上一节课。

“我会放一段没有字幕和声音的手语,大家猜猜看,这段手语演绎的是哪一首我们熟悉的诗歌?”于老师从《春晓》的手语视频出发,和同学们热烈互动,一同探索了手语视觉性、动作象征性、简洁性与空间性的奇妙之处;在选词造句中,大家用基础词汇搭建起沟通桥梁;最后在《画》的手语学习中踏入手语诗歌的诗意世界。一节课,生动有趣,全市各校各个分会场,通过线上连线,一起互动。于老师还请各个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屏幕展示自己在这节课上学会的手语。“我是中国人!”“我喜欢春天!”“我来自南京!”……各个学校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掌声不断。
课上,光华东街小学的孩子们跟着于晓岚老师学习了手语基础的词汇,比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东南西北等。于晓岚说:“我们曾去过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南京市瑞金北路小学,南京市后标营小学给小朋友们上手语课,教一些简单的手语词汇,或者手语歌,小朋友都比较感兴趣。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改变大众对于聋人过往的认识,我每次都会和小朋友说,在路上遇到聋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打个招呼‘你好’,传达你的友好。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与友爱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一个小时的课程,让学生们收获满满。光华东街小学学生冯梓瑜用新学的手语表达着“我是小学生”。她说:“我学会了手语,以后可以和听障人士更好地交流,因为有听障他们一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通过手语了解他们的生活。”光华东街小学为首批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开展手语普及工作,活动现场,学校为刚刚获得“手语之星”称号的优秀学生颁发证书。
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介绍,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手语博物馆作为一座新开办的主题性博物馆,提前策划了此次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活动“手语一节课”。

“‘手语一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包含古诗词导入、日常应用,通过猜一猜、练一练等形式,引导普校学生对手语产生兴趣,一起学习手语。这节课中还有一个亮点内容——南京聋校学生王逸玘登上央视诗词大会舞台的精彩视频。”陈源清希望,王逸玘节目中配合着手语大声吟诵的《将进酒》可以给所有参与此次“手语一节课”的同学们启示,一起做乐观、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
“来自南京百所融合教育学校同上一节课,引导更多学生更好地了解手语,南京融合学校的学生可以集体观看,了解聋人的手语。作为国内首家手语博物馆,后面还将继续向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做好通用手语的传播,让社会各界更多更好地了解手语,与残疾朋友友好相处。”陈源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周秋红
徐海兵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