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高铁时代,连云港如何拉好“雷锋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连云港,“雷锋车”是一面历久弥新的旗帜。自1963年第一代“雷锋车”手用扁担为旅客挑行李开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服务精神传承了60多年,“雷锋车”成为全国重大典型,成为连云港最温暖的城市名片。“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连云港独特的城市精神,需要不断增添新内涵。

连云港高铁站

高铁时代,如何拉好“雷锋车”?如何用“雷锋车”来凝聚城市特色?记者走进以“雷锋车”手为代表的服务在连云港高铁站的志愿者团队,探寻这个时代的答案。

从扁担到驿站,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

高铁站与汽车客运站,相距几百米。走进位于新浦汽车总站客运站二层的雷锋车事迹陈列馆,三条斑驳的木质扁担静静地躺在展架上,与周围泛黄的老照片共同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情故事。“这三条扁担就是我们雷锋车’组的初心见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党支部书记、第五代“雷锋车”手权太琦动情地说。

“雷锋车”手用木板车为旅客运送行李 
“雷锋车”手用三轮车为旅客服务
“雷锋车”手用小推车为旅客运送行李 
电动“雷锋车”,为有需要的旅客运送行李、观光旅游。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搬迁之前的新浦汽车总站与连云港火车站之间也有500多米的距离,那时候交通不便,拖儿带女、行李沉重的旅客也比较多。1963年起,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下,车站几位女工自发用扁担为旅客运送行李。后来车站买来一辆平板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再后来,平板车变成三轮车、电动车,“交通工具在更新换代,‘拉车’已成为历史,但‘雷锋车’的服务精神始终未变。”权太琦说,“变化的只是服务形式,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随着2018年底高铁开通,坐长途汽车的旅客少了,换乘时需要帮助的困难旅客更少,“雷锋车”服务也迎来转型,服务形式悄然改变。

雷锋车驿站里,“雷锋车”手每天为游客提供服务。

514日傍晚,高铁连云港站出站口对面的“雷锋车”驿站灯光亮起,身穿红马甲的“雷锋车”手龚成艳和朱敏正为南来北往的旅客送上温馨服务,不时有旅客进出咨询、借用充电设备,椅子上有几名旅客坐着休息等待接站。“从早上6点到夜里最后一班车的旅客出站,我们的大门始终敞开,这里就是旅客的临时港湾。”龚成艳说。

雷锋车驿站一角

“雷锋车”驿站虽小,却“五脏俱全”:爱心药箱、缝补工具、充电设备、轮椅雨伞等便民物品一应俱全,玻璃门上张贴的14个“爱心小程序”,让游客对连云港的旅游出行资讯一目了然。

“过去我们拉的是行李,现在拉的是人心。我们通过学技能、学礼仪、学法律、学英语、学手语,在驿站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指引等10多项服务,让旅客‘宾至如归’。”“雷锋车”组组长、第六代“雷锋车”手于丽婕说,“我们做的是扶一把、送一程的小事,希望这些点滴善举,让‘雷锋车’精神代代相传。”

党建联盟聚力,站前广场“文明合奏”

去年12月的一个寒夜,高铁连云港站值班室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刚做完手术的旅客李先生需要平躺着出站。连云港站前广场党建联盟立即启动“零步”出站服务,8名党员担架手和1名医生迅速就位。“抬担架上下台阶时,我们必须同步发力,像端着一碗水那样保持平稳。”“零步”出站服务志愿队队长王龙描述服务的细节。从站台到车厢,再到旅客家中,这支“护送队”用无缝衔接的服务接力,让李先生家属感动不已:“这份温暖,我们一辈子忘不了。”

“零步”进出站雷锋服务队为特殊旅客提供服务

“雷锋车”精神的传承,不仅依靠个人,更需要制度化的合力。20239月,连云港市城管局广场办党支部牵头,联合连云港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市交通局执法支队、市交通控股汽服公司、连云港站等15家单位的党组织成立党建联盟,以“城暖驿站”为载体,推动“雷锋车”服务向站前广场延伸。

连云港市举行“与雷锋车同行”主题活动。

党建联盟打破了部门壁垒。“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现在大家拧成一股绳,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服务的力量成倍增强。”连云港市城管局广场办负责人伏广志深有感触,联盟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列车班次实时对接,运力科学调度。“每周例会、每月分析、每季总结的会商制度,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挖掘高铁站在座‘富矿’,努力把来连客流转变为留连人才流、信息流、项目流、资金流以及文旅流。”

数据显示,联盟成立后,市容秩序显著改善,站前广场日均投诉率仅个位数,网约车成功接单率从18%提升到80%,旅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城暖驿站的爱心留言墙上,贴满了旅客写下的感言。

在连云港站西侧入口处“城暖驿站”的爱心留言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这里人情味太浓”“最简单的温暖,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驿站内,充电宝、雨伞、针线包等便民物品见证着服务的温度。

去年1月,“公安雷锋岗”在高铁站揭牌成立。这个小小的岗亭日均帮助游客数十人次,精准定位打击盗窃、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收到群众赠送锦旗20余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既是站区安全的‘守护者’,更是服务旅客的‘贴心人’。”连云港市公安局公交分局新海公交派出所副所长武心祝说。在这里,雷锋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热情指路、每一回紧急救助、每一份贴心关怀中。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更体现在服务的软实力上。”党建联盟成员单位贴心细致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一致赞誉。如今,连云港站前广场党建联盟队伍从之前的15家联盟组织扩充到26家,形成了管理服务“一盘棋”,“互学互促、互帮互助、共管共治、共创共赢”的崭新格局正在形成。

品牌提升,让“雷锋车”驶向更远未来

“白天是车站,晚上是旅馆。”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配套不全的时代,连云港的“雷锋车”手曾经在车站办起旅馆。第二代“雷锋车”手徐梅,至今难以忘怀除夕在车站给滞留在车站的旅客包饺子的往事。因为这些普通的检票员、服务员,连云港长途汽车总站曾经让南来北往的旅客留下了很多暖心回忆。几十年来“雷锋车”手的很多感人故事都留在车站,曾经有位旅客为了感谢“雷锋车”手,给在车站出生的孩子取的小名就叫作“车站”。

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坐长途车的人少了,坐高铁的人多了,服务的平台要改变。零换乘,是现代城市交通的追求,也让拉了几十年的“雷锋车”面临抉择:旅客仍然需要帮助,但是服务方式必须改变。

去年,连云港全市铁路客流量2485万人次,日均6.8万人次,节假日更是会出现客流“井喷”现象。要让“雷锋车”服务与时俱进,高铁站是最好的平台。走进高铁连云港站,站内站外“雷锋”元素已经形成特色——“雷锋车”驿站、公安雷锋岗、“海之缘”雷锋服务站、“雷锋”的士……这些鲜活的标识如同城市的名片,向八方来客展示着港城的温度。各种团队争着学雷锋,正是连云港“雷锋车”服务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雷锋车’是连云港的精神地标,62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雷锋精神永远与时代同行。”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党群部部长周树成说,“我们要通过品牌升级,让这辆爱心之车驶向更远的未来。这不是在守护一个志愿服务品牌,而是在传承一座城市的精神基因。”

如何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高铁连云港站党总支书记汤继开介绍,现在高铁站和地方城管、出租车等接力服务旅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经解决。高铁站也有意识地吸纳部分“雷锋车”手做售票员、服务员,让“雷锋车”手在高铁站继续实现岗位学雷锋。

高铁站,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记者采访所到之处,都在积极探索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雷锋车”服务的传承,通过系统化整合、品牌化升级、全域化拓展,让这一红色品牌焕发崭新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长春 赵芳

责编:吉凤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