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聋人单招考试结果揭晓,南京市聋人学校75名高三毕业生全员叩开本科院校大门。其中,21人圆梦“聋人小清华”天津理工大学、22人考入北京联合大学。这群听障少年以笔为翼,在无声世界中奋力翱翔,用汗水证明,只要坚持努力,梦想终将实现。

叩开本科院校大门,“无声世界”开出绚烂之花
记者从南京聋校了解到,在75名学生中,22人被北京联合大学录取,21人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21人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取,3人被长春大学录取、3人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还有学生被西安美术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录取。值得一提的是,有2人分别获得数学、物理单科考试满分,1人在五校联考美术专业考试中获得素描最高分149分。
今年,南京聋校高三(3)班学生胡意被天津理工大学与北京联合大学同时录取,他的数学取得满分150分。幼年因高烧失聪的胡意,曾因为在普通小学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深感自卑。从小坚持康复训练,加上佩戴助听器,胡意已经可以正常交流。他说,初中入学南京市聋人学校后,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绽放的舞台。“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在寒暑假坚持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还上网课。在开学后,跟着老师学,认真听,每天刷题、练题,终于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满分,我很开心。”
在南京聋校,老师小班教学,让胡意变得从容,他还参加了独轮车、编程、3D打印等社团。2022年,胡意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编程竞赛,获得中国区决赛金牌。因为喜欢编程,胡意也有了自己的目标,就是争取考上“聋人小清华”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胡意的数学老师姚永仙说:“他有一种毅力,除了自学,在学校遇到不懂的也会问老师。上课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能回答,目不转睛地跟着你。”
同样因为高烧致聋的孔令伟7岁才上小学,其间还有过复读的经历。他说:“我老家在盐城,父母都在苏州打工,他们把我送到南京读书不容易。我平时完成作业以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最终能考上天津理工大学是我没想到的。”
患有先天性耳聋的高三(4)班学生王梦艾初升高时,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美术,为了考入心仪大学,她每天花七八个小时练习画画。“当时选美术完全是零基础,压力也很大,但是为了圆大学梦,我只能奋力一搏。”王梦艾说,“其他学生每天画三四个小时,我就把吃饭、休息的时间利用起来,每天画七八个小时,我相信勤能补拙。”在这次“五校联考”中,王梦艾的素描获得了14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她也算是实现了“逆袭”。她说:“高考成绩发布的那天,我的努力有了回报。我心中的石头终于沉了下来。”和她在同一个班的姐姐,此次也顺利考入长春大学。

分层教学、口语班……给了他们更多自信
听障生要想进入大学,需要通过全国聋人单考单招考试,全国共有包括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在内的十多所高等院校招收听障学生。今年3月31日到4月26日,南京市聋人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陪伴下,辗转各地赴考。
“2023年开始,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等5所高校开启五校联考,给学生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南京聋校教务处主任杨武举告诉记者,部分学生为了增加录取的机会,还会报考多场考试。
“我们教材与普高同步,但是对于主要依靠视觉识别的听障学生来说,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学习都非常有挑战,所以老师上课必须重构教学维度,降低广度和深度,也要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杨武举说,“比如英语单词教学,老师得把一个个字母用手语打出来教会学生们拼写,而因为缺少听和读的环节,学生们英语学习也比较吃力,要耗费更多精力。”
“学校通过分层教学破解难题。”据南京聋校校长汤建彬介绍,今年,学校开设了口语班,针对听力和口语比较好的学生,不依赖于手语而是采用口语教学,给学生提供像普通高中一样的优质学习环境。同时,学校聘请书画院专业画家提升艺术生专业素养,更打造编程创客空间让科技少年与普通学生同台竞技,增强自信。
“这届随班就读的孩子比较多,成立了口语班,也是一种暗示,让他们能够更加融入外面的世界。有些孩子觉得在聋校打手语对自己有影响,在口语班可以给他更多的自信心,比如说朗读节,给他们更多信心。”姚永仙说。
高考不易,听障少年背后有“爱的托举”
记者了解到,从1995年开始,南京市聋人学校便组织送考团队,帮助学生们克服考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杨武举说,每次的送考队伍,都由一名带队老师和多名辅导教师组成,在五校联考中,送考教师多达十余人。
每场考试开场前,老师和家长们都在考场外帮助考生排好队伍,仔细检查每人的证件,给他们加油鼓劲。“各高校考试内容及学科难度差异较大,孩子们离开考场,有时神色淡然,有时又愁眉不展,老师们也会及时地耐心劝导、疏解。”杨武举说:“虽然‘漫长’的高考季陪考老师们非常辛苦,但看到录取结果又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一路看他们成长,长大,考上大学,也特别欣慰。我觉得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细心,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近日,北京大学古朴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南京市聋人学校2021届毕业生吴泽阳。他走进燕园,与北大学子展开了一场关于手语、关于平等、关于生活的深度交流。“这是我第一次以游客和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踏入北大。”跟今年的75位学弟学妹一样,吴泽阳也是通过聋人高考,考进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打开了他的新世界。除了手语学习,吴泽阳还跟北大的学生们探讨了听障群体的生活现状。他说:“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态度,不应只是‘关爱’,而应给予平等的机会。”他以耳聋的两面性举例:在嘈杂环境中能专注做事,但独居时可能因听不到警报而面临危险。“上帝关上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窗。”吴泽阳的总结引发了在场同学的共鸣。北大学子也纷纷表示,这次交流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为听障群体的坚韧与乐观深深感动。正如吴泽阳所说:“只要心怀温暖,就能跨越一切障碍,拥抱属于自己的光明。”
“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学校和老师的爱心托举,让这些听障学生在特殊教育的跑道上跑出了青春最美的姿态,更用实力证明,当梦想插上坚持的翅膀,无声世界同样能奏响生命的强音。”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周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