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他们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街巷村落;他们心怀热忱,以专业和用心守护万家健康。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公共卫生服务者……他们或许没有显赫名声,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凭借着一颗颗热忱之心,汇聚成一束束照亮人们健康之路的光芒。即日起,新华日报联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推出《平凡之光——致敬健康守护人》专栏,通过记录江苏一线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点滴故事,展现他们“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这里,您将感受到坚守的艰辛,守护的温暖,更将看到“健康江苏”建设背后,无数平凡英雄的担当。
致敬每一束“平凡之光”!
谭庆云的药箱一响,戴场岛就醒了。
戴场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骆马湖东北部,四面环水,属群岛村,如今,这里长期居住着100多人,谭庆云是村里唯一的医生。
出生在小岛,17岁在小岛上做医生,如今,73岁了,他退而不休,还在小岛上默默守候,当年风华正茂,现在已是满头白发,这位古稀老人背着磨出凹痕的药箱走在岛上的背影,早已成为岛民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从渔民少年到守岛医生,解决岛民“就医难”
4月的一个清晨,湖面浮着薄雾。记者跟随快艇从湖滨浴场码头启程,约莫20分钟光景,登上了戴场岛。这个陆地面积仅90亩的主岛,相当于六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穿过青砖铺就的环岛步道,村部后方那栋刷着白色涂料的两层小楼格外醒目,楼顶不锈钢旗杆上,一面五星红旗正在风中舒展。卫生室占据着小楼底层,门头上清楚地写着谭庆云的手机号码。走进诊室,很多常用药整齐摆放在钢架上,墙上挂着就医登记簿,谭庆云用了一辈子的药箱,正静静放在磨得发亮的问诊桌上。
73岁的谭庆云,头发花白,面色黝黑,腰杆却十分挺拔,他一边接过镇上卫生院工作人员给他带来的治疗高血压的药,一边询问着另外一个村民离岛去镇里拍片子的情况。
50多年前,谭庆云和其他渔民一样,与医生这个职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直到17岁,也就是1969年,岛上来了一位懂医术的下放知青,立马成了这一带的稀缺人才,大队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请他开了一个小诊所,从此结束了戴场岛上无医生的历史,解决了岛上渔民就医难问题。
诊所刚开业的时候,岛上居民都很高兴,终于有个医生能帮看看身上的毛病了。谭庆云回忆,当时他心里也很高兴。直到几天后,他听到村里有长辈提到:“渔民们真的很需要医生,可惜他在岛上待不长,终究会回去的。”
听了这番话后,有初中文化底子的谭庆云找到了这位医生,要拜他为师。从此以后,医生的身后就一直跟着一个背着药箱的“小学徒”,每天跟在师父后面看诊。
跟在师父后面学了三年,知青离开了,谭庆云就一直待在岛上,一直干到现在。多年来,为了提升业务水平,谭庆云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多次到上级医院和卫生学校深造,增强本领,还获得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等,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
24小时值守全年无休,曾踏冰出诊被扎伤
“先生、先生,我胸口疼,能不能帮我看看。”凌晨四点的戴场岛还浸在夜色里,83岁的刘奶奶佝偻着腰,敲响了谭庆云家的窗户,屋内很快亮起灯光,老谭披着外套就开了门。这位患有高血压合并心脏病的老人,因连日闷热又犯了病。谭庆云利落地配好注射液,自己也没了睡意,守着老人直到天亮。岛上的居民喊他“先生”,这一声唤了55年。
作为小岛唯一的医生,谭庆云每天的工作生活并不轻松,尤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几个岛上的总人口有五六百人,各种突发情况对谭庆云来说犹如家常便饭,常常早上八点多开始忙,一直到下午五六点才能喘口气,连饭都顾不上吃。
老谭除了在戴场岛坐诊,很多时候,其他小岛或漂在骆马湖深处的渔民生病了,他也要管,不论白天黑夜还是风吹雨淋,他一个人承担起了门诊和急诊的双重任务,相当于是“全科医生”,只要岛民有需求,他随叫随到,背起药箱就走。
在戴场岛上行医,必备技能得会划船、识水道。戴场岛码头,有一艘小船,编号是“20141”,岛民们都知道这是老谭的船,他常年奔波于戴场岛、马口、许场、徐圩、朱圩、袁场等6个小岛之间,最远的马口岛划船得个把钟头。有一年冬天,谭庆云划船去看一个病人,特别急,刚到塘口,船还没停稳,他就直接从冰面上跑了过去。1999年以前,戴场岛没有通电,走得又都是鱼塘坝,白天还能看得清,可晚上黑漆漆的一片,就经常摔跤,最严重的一次,他跌倒在冰面上,冰片直接扎进他的腿里,至今仍留有伤疤,阴天还会隐隐作痛。“那次是因为病人哮喘比较厉害,严重的话会窒息的,你必须及时给他处理。”谭庆云说。
谭庆云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他还是戴场岛的“半个接生婆”。渔民生孩子了,大多是找接生婆接生,他担心接生婆不懂得对药具消毒,又顾及渔民的传统习惯,就自告奋勇站在门外等待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再去帮孩子剪脐带,前前后后给岛上四五十个孩子剪过脐带。
老谭在岛上做医生,收入并不高。2015年之前,小诊所自负盈亏,老谭知道渔民的辛苦,每次外出进药后,都不忍心多加钱,给渔民看病,也只是象征性收挂号费,收入十分有限。更早一些年头,一些手头拮据的渔民,还时有赊欠医药费的情况,但谭庆云却从不催账,他说:“我是在岛上长大的,当然知道他们的难处,有钱他们一定会给的。”为了缓解自己生活上的困难,谭庆云也会在不忙的时候到湖里摸鱼逮虾,补贴家用。
谭庆云在戴场岛上的家和村卫生室仅相隔30米,但这段距离却是他走过次数最多的路。妻子高维珍十分心疼丈夫,“中午刚盛好饭,别人要来拿药,说你吃过饭再拿药吧。他偏不,一定要先拿药后吃饭”“晚上,大冬天的,刚躺下,被窝还没焐热,就有人来敲窗,他会连忙起身”。遇到突发病、处理不了的疾病,谭庆云一刻也不耽误,立即帮忙联系救护车,保证村民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家里人见谭庆云太辛苦,试图劝他不再做岛医,的确谭庆云也曾有多次上岸到镇里医院工作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我走了,村民怎么办,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记者和谭庆云走在村里,不时有村民和他打招呼。正在门口择菜的王大爷问,“先生,吃过了没?”“马上回家吃,你头还疼不疼?”“不疼了,前几天给的药还真管用。”一提起“谭庆云”的名字,戴场村的村民们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称赞与感激。“没有先生,我们可不方便了,这么多年都习惯先生在岛上给村民看病,先生在,就很安心。”村书记晁勇说。
只因“岛上不能没有医生”,他又坚守13年
13年前,谭庆云60岁,到了退休年龄,岛上的年轻人大多都已经离开,岛上的常住人口也从过去的五六百减少到一百多人,只剩下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他们也都成了谭庆云的老朋友和老邻居。
退休以后,老谭确实跟老伴搬来城里的儿子家住了两天,可是岛上卫生室的门一直锁着,看到迟迟没有医生上岛接自己的班,一下子又急了。“岛上的卫生室不能关门啊,渔民生了病不能没人看啊!”就这样,谭庆云很快又回到了岛上,默默把刚收起的药箱重新打开,不锈钢架上的降压药依然按生产日期排列整齐。“岛上不能没有医生”,这句承诺让他继续守望了13个春秋。
谭庆云也感慨道:“这几十年来,我很少离开戴场,更别说在外面过夜了,就是有种‘走不开’的感觉,即使是春节,我也不在城里的儿子家过夜。我们这个小岛交通不方便,村民要是生病了,拿个药也很困难,得坐船到岸上才行。如果我第二天要去镇上补充药品,前一天都会和村民讲好,一般快去快回,两三个小时就回来了。”

谈到未来,谭庆云告诉记者,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干下去。“哪天我真的干不动了,我就真的希望相关部门能重新派个医生过来,年纪大了,也想休息休息。”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老谭接到了一个求医电话,隔壁岛上有渔民不小心摔伤了,他立刻背起药箱,走到码头,划船离岸接诊去了。
通讯员 仲启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延伸
宿迁:织密基层医疗网 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以前看病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做理疗,药品齐全还便宜,环境跟以前比简直天壤之别。”5月12日,刚在宿迁市宿豫区豫新街道陆河社区卫生室看完病的戴女士感慨。这家2023年新晋的“甲级村卫生室”,正以中医特色服务为支点,撬动着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新图景。
走进陆河社区卫生室,中医针灸、艾灸、拔罐等诊疗室有序分布,健教宣传屏滚动播放养生知识。卫生室主任程辉介绍:“我们联合三甲医院每月开展义诊,推出中医特色签约服务包,让居民少花钱、享优医。”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宿迁已成常态——全市累计投入超千万元,完成1397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74家达省级推荐标准,群众基层就诊率显著提升,“小病不出村”从愿景照进现实。
在宿迁市龙河镇中心卫生院,住院部病房整洁明亮,飞利浦60排CT等高端设备一应俱全。“没想到乡镇医院条件这么好,专家还定期坐诊!”患者陆旺永称赞。作为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该院与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开设13个临床科室,服务覆盖4个乡镇16万群众,年门诊量增长21%,三四级手术量提升35%。
“我们创新‘网格化健康管理’,为居民建电子档案,免费筛查‘两癌’、体检老年群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5%。”医务科负责人王天翔说。目前,宿迁已建成6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8家中心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形成辐射周边乡镇的“30分钟医疗圈”,基层首诊率突破72%,真正实现“大病不出镇”。
从陆河社区的中医特色服务,到龙河镇的“一站式”诊疗;从村卫生室的“健康前哨”,到中心卫生院的区域支撑,宿迁正以“市级统筹、县域联动、基层兜底”的布局,织密基层健康保障网。
数据见证成效:2023年培训全科医师532名、乡村医生5274人次,600余名村医掌握中医适宜技术;建成慢病筛防中心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惠及百万群众。市卫健委基层处处长丁冬菊表示:“今年将再建15个省级推荐标准卫生室,培训超5000人次,推动‘小病善治、大病善转、慢病善管’服务体系全面落地。”
通讯员 庄文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