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双萎缩的腿,枯瘦无肉、细如胳膊,软软摆荡着,脚腕像枯叶一样无力下垂。
这双腿曾经健康而饱满,笔直修长、弹跳有力,能完成许多高难度的抬、跨、折、压动作。
这双腿的主人——12岁的朵朵整个身子倚靠在轮椅上。舞蹈培训中一个“下腰”的动作,将她的人生拦腰“折断”,脊髓神经受挤压而损坏,并引发脊柱侧弯等系列并发症,面对生存困境,其家庭用爱与坚持为她撑起了生命脊梁。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一起走进朵朵的故事,关爱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未来的“脊梁”。
“爸爸,我怎么站不起来了?”
在一座座城市,学舞蹈似乎成了女孩们的课外“标配”。这是随着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了教育方式、审美观念的转变。但很多家长不了解的是,作为舞蹈基本功的“下腰”,却是一个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危险动作。
朵朵的快乐童年停留在2022年的暑假。
那天,她准时来到南京市江宁区一家舞蹈培训机构上课。
进行到下腰动作时,朵朵的小手努力地去触碰地面,试图完成这个看似“常规”的舞蹈动作。
下腰,舞蹈中一个常见的动作,需要跳舞者两腿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臂向上举起,将腰部作为主要发力点,双臂和上半身后仰,直至头朝下、两手掌撑地,整个身体呈拱桥状。
然而,就在这时,朵朵的身体突然颤抖了一下,感到腰部一阵疼痛。她试图用双手支撑起身体,双腿虽然还能动却使不上力,软绵绵地瘫倒在地。事后朵朵私下告诉妈妈:“老师认为我娇气,我都疼死了,还流鼻血了,都没有让我停止拉伸。”
爸爸朝阳收到通知来到舞蹈机构一看,心里猛地一颤,“不好,快送医院!”
紧急送到医院后,检查结果不容乐观——伤势非常严重,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有明显的脊髓损伤。胸九椎以下都失去了知觉,丧失肚脐以下的运动能力,属于截瘫,恐怕终身无法行走。
这个结论犹如晴天霹雳朝着朝阳劈头而来。面对女儿的意外,他内心充满了害怕和不甘。
急诊室里的朵朵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一会儿,她看向失神的朝阳,“爸爸,我怎么站不起来了?”
朝阳第一次知道了这是“下腰瘫”。
“下腰瘫”是指受伤儿童在下腰运动过程中,脊柱纵向牵拉损伤脊髓,神经轴突、神经细胞和小血管的钝性损伤,医学上叫“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直接原因就是舞蹈练习中的下腰。
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曹晓建介绍,这个名字在业内由郭晓东教授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脊柱的椎管内容纳着脊髓,脊髓和大脑同属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体的脊髓是像豆腐脑一般的柔软质地,脊髓损伤就像把脊髓掐断了一下,流通的血液被阻断,这一片神经在缺血中死亡。神经组织一旦损伤,则是永久性的,无法修复。脊髓损伤之后,周围的肌肉再也接收不到大脑的指令,通俗来讲就是大脑与肢体“失联”,身体的部分感觉和功能开始丧失。外在表现是,乏力、摔跤、无法行走,直至瘫痪。
全家人都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朵朵的妈妈已经怀孕6个月,精神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的日子里,朝阳带着朵朵前往上海、北京四处求诊,自己更是在不断搜集治疗方法。
“妈妈拿命来换”
想到年幼的女儿要在轮椅上插着导尿管度过一生,朵朵的妈妈如遭五雷轰顶。
“我常常会自责、会悔恨,如果自己再注意一点,再细心一点,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我只能让自己不往朵朵受伤的方面想,我一想就感觉日子一天都过不下去。这种低概率的事情,为什么发生在我孩子的身上,如果能换,我愿意拿命和孩子换,只要孩子能好……”
“孩子做手术,全身插满管子,我不敢看,也不能看。我害怕在医院情绪失控,我哭孩子也跟着哭。等孩子好一点,我心里克服了,才敢去医院陪护。”
受伤之后,朵朵的内心变得敏感、自卑。尤其弟弟出生后,不安的情绪强烈笼罩着她。虽然不会号啕大哭,但是晚上睡觉时,眼泪都会浸湿枕头。与爸爸深沉的爱相比,妈妈发现后便采取热烈表达关爱的方式,填补她内心的空缺和不安。
前往北京求医时,他们遇到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主任医师刘根林。刘医生详细了解朵朵的情况后说:“孩子目前的情况只要心理健康,每天开开心心就行,坚持康复训练保障必要的身体机能。如果有个弟弟妹妹更好,这就是你们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了。”
听到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朵朵妈妈脑袋瞬间“炸开”,号啕大哭起来。刘根林安慰道:“你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你是什么样的心境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就能怎么克服。你一蹶不振了,孩子也会一蹶不振。你如果能坚强起来,孩子就能坚强起来。将来的生活未必就是你想象的那么痛苦,就也有一片光明在等着你,只是生活方式不一样。你可以去我们医院的三区看看,那些孩子和家庭更苦更难。”
从北京回来后,朵朵妈妈的脑海里就像放胶片电影一样,痛苦的回忆一帧一帧在脑海里回放,不断刺激着她的神经。朵朵妈妈意识到,如果总是沉浸在痛苦当中,一辈子走不出来的话,就一直在那痛苦,完全就是在精神内耗,没有意义。往前走往前看,日子总会好起来。

为了朵朵,妈妈每天努力工作,锻炼身体。身高一米五八、体重一百多斤的妈妈,能够轻松抱起身高一米六四、体重七十多斤的朵朵。如今,朵朵治疗到哪里,妈妈就陪到哪里。她
“瘫痪后的孙女‘受大罪’了”
从脊髓损伤那一刻开始,并发症也接踵而至。除了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肾积水、骨质疏松、膝外翻等,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10周岁前后的女孩,脊髓损伤后会在两个月里快速萎缩。肌肉也会萎缩,脊柱发生侧弯。脊柱侧弯后,有些孩子的肚脐上下会形成S型弧形,被挤压的内脏还会影响呼吸、消化功能,甚至会影响生育。朵朵每天面临着生活中的困难,爷爷奶奶承担起每天的排便、翻身、肢体按摩等照护工作。
奶奶负责照料孙女的清洁卫生。家里堆满了导尿管、纸尿裤、尿垫。由于担心穿纸尿裤会生褥疮,会减少使用次数。早晨,奶奶帮朵朵用导尿管导尿、开塞露排便。她会督促朵朵多喝水,每次至少要更换5次导尿管,设定好时间进行人工排尿。虽然换洗很麻烦,但因为如果水喝得少了,尿少了,截瘫后的另一个并发症——尿路感染就容易发作。导尿这件事,每天晚上朵朵睡前还会再重复一遍,并且晚上要人为她翻身。“因为她下肢没办法动,但是上半身可以,所以常常‘拧着睡’,晚上要帮她翻身,也是防止她生褥疮。”
爷爷则放下瓦刀洗手做羹汤,每天一早去菜场为孙女挑选最鲜活的黑鱼炖汤,孙女起床后冲好的蛋白粉便送到她嘴边,变着花样地做营养餐……由于长期坐着,消化功能受影响,朵朵不爱吃饭,一米六四的个子体重只有70斤。
由于脊柱侧弯不能久坐,也为了防止双腿萎缩和褥疮,瘫痪病人每天需要“站立”大概3小时。想要完成“站立”这个动作,只能通过借助辅助物体“站床”。因为腿没有知觉,所以需要把上半身、腰部、双腿膝盖固定住,这样就可以被动地站起。每次最多“站”1小时,中途需要休息,由爷爷奶奶按摩双腿,让脊柱、大腿得到解压。
“朵朵从北京治疗无望后回到南京上学,每天我就和‘打仗’一样。早上一睁眼就要给她导尿,然后抱到‘站床’上洗漱、吃饭1小时,赶紧送去上学,中午接回吃饭、导尿,还得‘站’40分钟,紧接着下午推着轮椅坐地铁赶往江苏省中医院针灸。这是一个长期的‘战斗’,每天都是争分夺秒。”今年63岁的奶奶头发花白,身形精瘦,手脚麻利,“也说不上辛苦,尽全力给小孩父母减轻负担”。

奶奶形容:“孙女每天都是‘受罪’,而我是生怕出个闪失,每天‘提心吊胆’。”
“医院里有和我一样的孩子”
朝阳带着朵朵四处求医才知道,身边原来还有这么多和朵朵一样瘫痪了的孩子。
受伤孩子们的父母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妈妈入群时,群里已有200多个群友,现在多达500人。这个群里聚集了全国各地因各种意外而瘫痪的孩子的父母们。在另外一个小群里,有134个孩子,都是因跳舞下腰导致瘫痪,绝大部分都是女童。
“孩子身上又是尿又是屎又是月经,刚搞干净送回学校,又拉肚子送回家了。”群里经常有妈妈崩溃哭诉,只有群友才能感同身受。因为外界根本无法理解,孩子的腿不能走,其实孩子承受苦难的同时,父母家庭也承受了十倍百倍的痛苦。
“仅仅在南京江宁,我所了解的就有3个因为跳舞而瘫痪的女童。不敢想象,还有多少孩子,正在因为下腰这个动作,承受着未知风险。”
据初步统计,在兴趣班学习下腰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这只是目前在坚持治疗和康复的孩子,不包括误诊和弃诊的孩子。
2024年8月,朝阳打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曹晓建教授团队经过30余年的艰苦探索,在全球首创“神经移位桥接手术”临床研究项目,已经让不少脊髓损伤患者重新站起来了。此时,朵朵的脊柱侧弯也非常严重,不得不进行手术。
8月中旬,朵朵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了神经移位搭桥和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在这里她遇到了病友蕊蕊。蕊蕊同样因为跳舞下腰导致胸椎第10节段以下瘫痪,伤势比朵朵轻。2020年9月12日,蕊蕊在舞蹈机构出事。蕊蕊的妈妈无法承受女儿变成这样,出事后泪流不止,经常情绪崩溃,经检查患上抑郁症。四年多来,外公外婆寸步不离地照顾她。
2025年1月11日,寒假第一天,朵朵与蕊蕊约好共同来到南京同仁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妈妈说:“平时上学,没办法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寒假住院,先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优先保证她的身体机能。”
在病房里,蕊蕊做完早间康复训练回来。她已经能够自行站立了,手扶着助行器,腰部及双腿绑着护具,在护具的支撑下,拖着腿跛着脚,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行走”。
蕊蕊比朵朵大两个月,两人都属蛇,个子也差不多高,但蕊蕊的体重在100多斤。上了年纪的外公外婆需要两个人共同将蕊蕊抬上床,一个动作下来累得气喘吁吁。蕊蕊外婆羡慕朵朵瘦,朵朵妈妈则羡慕蕊蕊养得好。
“‘下腰’瘫痪谁来担责”
受伤前朵朵身高一米四,两年半的时间长到了一米六四,随着身高的增长,她的各个支具护具轮椅都要重新定制更换。此前定制的脊柱腰具14000元,轮椅7000元,防褥疮坐垫7000元,双腿护具20000元……还有她的轮椅,也该换了……
辅具都是能看到花掉的钱,看不见花掉的钱,还有尿不湿、尿垫、尿袋导尿管、消炎药、蛋白粉、钙片、维生素等等每天吃的、用的易耗品。这两年,为了给朵朵治病,仅医疗费前前后后花了100多万元,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朝阳不得不走上维权之路。
面对同样的问题,蕊蕊一家走上维权之路,他们将舞蹈机构告上法庭,为蕊蕊后续治疗争取保障。虽然法院宣判蕊蕊一家胜诉,但从2020年蕊蕊出事到2025年1月,舞蹈机构的赔偿依旧没有赔完。蕊蕊外婆觉得:“培训机构觉得‘委屈’,其实我只要小孩能站起来。好好的进去跳舞,出来就成这个样子。讲句实在话,我们也没办法,眼下小孩治疗等着花钱,娃娃还要受罪大几十年啊。公司赔偿了,责任撇清了,我们是一辈子的痛苦。”
多数类似的案子要么迟迟等不到开庭,要么耗费精力打赢官司却难以获得赔偿。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江宁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潘骏律师提出了维权建议:首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孩子未满8周岁,则培训机构对上述事故需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即机构需自证已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否则应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如教室过度拥挤、教师未合理控制训练强度,或孩子受伤后未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均可作为机构存在过错的依据。家长需尽快收集关键证据,以证明损伤与训练动作的因果关系。同时,建议家长联系其他学员提供证人证言,佐证教学环境的安全隐患。
此外,若机构教师缺乏专业资质或未取得办学许可,家长可进一步向监管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在索赔层面,除医疗费、护理费等直接损失外,需通过司法鉴定明确脊髓损伤导致的终身护理依赖程度,据此主张后续治疗费及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可根据伤残等级主张,具体金额需结合当地司法实践。在维权路径层面,建议先与机构协商,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若协商受阻,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索赔。
最后,从长远来看,潘骏律师建议广大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需提前核查资质、场地安全条件,并在训练中要求机构定期反馈强度,避免超负荷练习,也希望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尽快推动行业规范,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朵朵的父母原本不那么坚定,蕊蕊的胜诉也给了他们一些信心。曾经他们困在意外中自责、不甘,没心情也没时间与机构周旋,但现在只能走法律途径。
“学跳舞怎么就瘫痪了?舞蹈培训遍地开花,问题出在哪儿?”朵朵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有媒体调查发现,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了,目前有证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中,有的是经营范围中包括“少儿舞蹈培训”的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机关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的是社会组织,即培训学校类,登记机关为教育局,发证机关为民政局。绝大多数的机构和老师把下腰作为一项基本功,不管多大的孩子必练,不科学不规范带来的隐患就此埋下。
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绘画舞蹈美术等艺术培训属于文旅局监管,中小学学科培训归教育局监管。一地文旅部门表示,摸排发现,艺培市场量大面广,涉及机构较多且培训项目复杂,各家问题不尽相同。目前监管主要从严格审批备案、加强动态执法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进行,逐步引导艺培市场规范有序。
“造成儿童‘下腰瘫’的根本原因是不科学、不规范的训练。”中国教育学会舞蹈委员会常务理事邹琳玲曾向媒体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缺乏相关资质,脱离教学规律,不按孩子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培训,最终酿成悲剧。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艺术类培训行业标准缺失,师资认定、培训内容、教学效果等缺乏详细明确的规范,而这些问题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
“生活再苦,总有希望”
术后八个月,朵朵和蕊蕊约好找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曹晓建复诊。八个月前就诊时,蕊蕊全身戴着护具,坐在轮椅上;现在她的屈髋功能部分恢复,腿部肌肉逐渐饱满,已经能摘掉全部护具,手扶助行器、双腿颤颤巍巍走几步,甚至可以在学校坐立一天学习。虽然下肢力量弱一些,但经过康复训练,将来肯定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曹晓建表示,脊髓损伤是世界难题。他正在开展一项全球首创“神经移位桥接手术”临床研究项目,已经为23名患者进行手术,其中两名为“下腰瘫”儿童。这项研究还有更广阔的前景,希望能为更多脊髓损伤的患者带来康复的可能。
这几年,科室内不间断地有因舞蹈练习致脊髓损伤的新患儿到来。儿童的神经移位搭桥手术难度比成年人高,手术要抢时间,但儿童需要先矫正脊柱侧弯,再进行“神经移位桥接手术”,时间就非常宝贵。借助自主研发的脊柱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实现又快又准在脊椎上打入实心椎弓根钉矫正侧弯,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神经移位桥接手术,通俗来说就是从身体内选取一段健康的、吻合的神经替换已经损坏的脊髓神经,重新“搭桥”到受伤下方功能正常的神经,让瘫痪的部位逐渐恢复知觉。
“现在课外培训火热。就跳舞来说,学龄前儿童要先体检,不要盲目训练。做个核磁共振看看脊柱发育的情况,脊柱有明显畸形的就不能跳。”曹晓建还提醒,如果孩子跳舞受伤了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应该让孩子就地平躺、固定,不要贸然移动。及时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受伤8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时间,要立即送到医院采取急救措施。千万不能乱动或者接着跳舞,则会造成二次损伤,加重伤情。”
今年是朵朵的本命年,她的手腕上戴着妈妈为她“求”来的红绳金吊坠。“妈妈,这是假的,你别骗人了,不要拿假金子忽悠我。”说罢朵朵就要摘下来。妈妈赶忙帮她戴紧,“戴好戴好,今年会有好运的”。这条本命年的红绳寄托着妈妈的希望。

“现在最头疼的是朵朵的上学问题,马上六年级了,她的初中该去哪里上?学校是否愿意接收?按照现在的学区,学校会特别远,每天上学、就医根本来不及。为了朵朵治疗,已经掏空家底,不知道有没有爱心学校能够接纳朵朵。”
朝阳不知道女儿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下去。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在爱人不注意的时候,他的头发白了一层又一层,所有的苦,只能咬着牙和血吞。
朝阳说,这是第一次公开讲述朵朵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跳舞尤其是“下腰”这个动作是有可能让孩子瘫痪的,也希望更多舞蹈培训的孩子时刻得到应有的呵护,能够健康成长,不要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芦艳 摄影报道
(文中朵朵、蕊蕊、朝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