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听·见|竣工一年就塌,古建修缮岂能沦为“短命工程”?

“哗啦啦——”安徽凤阳鼓楼的屋顶,塌了!5月19日晚,多条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大量瓦片从鼓楼楼顶“瀑布式”脱落,现场尘土弥漫。当天恰逢中国旅游日,此事迅速引发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5月20日,安徽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通报此事,称鼓楼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通报中提到,鼓楼自2017年起便出现瓦片零星脱落的情况,2023年启动楼宇维修项目,2024年3月竣工验收。公开信息显示,维修工程合同金额高达341万元。

从时间上来算,仅仅竣工一年多,就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跟《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的“保修期不得少于五年”的最低标准相距甚远,着实令人诧异。

万幸的是,掉落的瓦片没有砸到路人。但要追问的是,近期并未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去年刚耗资几百万元修缮的古建,为何如此“短命”?负责修缮的单位,其专业资质是否达标?修缮费用真的都花在工程上了吗?竣工验收程序是否只“走了个过场”?这些疑问,都是公众迫切想要知道的。

作为凤阳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1995年重建的楼宇,虽非历史原貌,却延续了凤阳人的历史记忆。

在官方通报中,轰然掉落的瓦片被称为“部分脱落”,如此“含蓄”的措辞,也让公众的不满和质疑声浪滔天:“这叫瓦片脱落?都塌了!”“台基600多年了都没事,楼宇去年刚翻修的就塌了”“工程款缩水了吧?”有网民发现,维修公司曾多次被评为“黄山市优秀建筑业企业”,荣誉与现实反差强烈。

公众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古建修缮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维修,对专业性和严谨性要求极高。此前,类似“修旧不如旧”的案例就屡见不鲜: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因不当修缮加剧损坏;甘肃天水古城耗资8.88亿元修缮后,明清院落被改造为日式餐厅;山西忻州一座元代古桥,被修复后“面目全非”……这些穿越时光的文物,曾在战火、地震中屹立不倒,却在现代“精心照料”下“伤痕累累”,甚至出现“保护性拆除”“破坏性修复”等现象,这反映出各地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通病:标准不够完善、监督形同虚设、问责浮于表面。

目前,凤阳当地已成立调查组,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结果尚未公布,我们无法贸然下定论。然而,当目睹大面积瓦片裹挟着尘土,从镌刻着“万世根本”的鼓楼门额上方轰然掉落,想必很多人内心都会产生讽刺之感。“万世根本”——这四个字本是对这座建筑承载文明传承、守护历史根基的庄重诠释,如今这样,怎能不让人心痛?

不少网民要求公开340多万元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彻查是否“豆腐渣工程”。也有媒体呼吁,完善古建修缮的技术规范与验收标准,建立终身追责和透明化资金使用机制。期待此次调查能刀刃向内,让每块砖瓦都经得起历史审视。

(邵文晶

责编:孔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