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的消费市场有点“潮”——全球首发、亚洲首店、首创金陵……这些新鲜事物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首发经济”。简单说,就是商家把最新、最独特的商品、服务或体验“第一次”带到南京,吸引大家尝鲜打卡,带动消费升级。不过,新鲜事物也容易“招风”,仿冒抄袭、恶意差评、虚假宣传等问题随之而来。5月2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南京法院司法护航首发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和八个典型案例。

记者在现场得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报的“打造司法护航‘首发南京’示范点”项目入选南京市“2025年度政法惠民十件实事”。下一阶段,南京法院将推出六大举措,包括发布典型案例、走进商圈普法、建立快速调解机制等,把法律智慧变成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比如,未来法官会定期到新街口、元通等商圈“串门”,帮商户解答合同纠纷、品牌保护等问题;遇到侵权纠纷,还能通过“首店纠纷调解中心”快速解决,避免企业“赢了官司却丢了市场”。
发布会上,8个典型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华为新上市品牌耳机遭遇“山寨”引发关注。
这些案例背后藏着不少“门道”。比如,有的商家抄袭网红餐厅的装修风格,让人误以为是“连锁店”;有人为了打压竞争对手,雇人刷差评;甚至还有网红为博流量,造谣抹黑新品。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刘方辉提醒:“竞争要有底线,诚信经营才是根本,大肆仿冒、虚假宣传或恶意诋毁必将被开出巨额‘罚单’。”
对于普通消费者和首发企业,法院也给出了贴心建议:如果你是创业者,新品上市前务必做好知识产权“体检”,别让自己辛苦研发的成果被“偷走”;如果发现被侵权,可以组合使用行政投诉和司法诉讼,既能快速下架仿品,又能争取赔偿。消费者遇到“山寨货”或虚假宣传,别光顾着吐槽,保留证据、及时维权,也是在帮市场“挤水分”。
如今,南京的“首发经济”正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名片,当法律既守住经营底线,又撑起发展空间,南京的消费市场才能活力常在,老百姓的“新鲜体验”也会更安心、更长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