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践行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社会化餐饮企业助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的多层次服务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建成养老服务助餐点201个。2024年度,全区老年助餐服务累计开展248万次,惠及老年人1.8万人。
秉持为民宗旨,
夯实政府主体责任
精准出台助餐政策。出台《江宁区“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江宁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财政补贴发放管理办法(暂行)》《关于推进餐饮企业开展养老助餐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助力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区民政部门协同各街道开展“民政服务进社区”“护您康宁——江宁民政惠老助老系列活动”等助餐政策宣传活动,切实提升政策知晓率,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政策深入人心。分类投放补贴金额。针对60周岁及以上政府养老扶助对象(含低保、特困、计生特扶人员)及75周岁以上非政府养老扶助对象实施分类补贴,每日用餐最高补贴分别为10元和5元;在社会化餐饮企业用餐的,补贴标准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2元每天。在助餐设施方面,持续运营半年以上的助餐点按面积每年可得2万至5万元基础补贴,再依供餐量获绩效奖励,奖补总额上限15万元。科学优化补贴规则。2023年实施补贴机制改革后,老年助餐补贴由按餐补贴调整为按日补贴,新政策打破用餐时段限制,补贴使用更灵活、优惠力度更大,有效激发老年群体就餐积极性。
着眼行稳致远,
探索多元助餐模式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功能。将助餐功能及服务列为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级评定重要考核指标,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开展助餐服务。目前,正全力打造汤山添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示范性助餐点。借力餐饮企业拓展助餐服务。严格筛选餐饮企业,考量诚信经营、餐饮品质与就餐环境。结合老年人餐饮习惯,同“和善园”“包子哥”“青露”等优质连锁餐饮品牌与“金元宝”“小秦淮”“客来福大食堂”等本土餐饮企业合作,将社会门店发展为助餐点,推出种类丰富的低价银发套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就餐选择。2024年,餐饮企业助餐模式共服务218万人次,占助餐总量比例为88%。试点街道集中配送餐模式。各街道分片区建设中心厨房或利用现有餐饮门店批量备餐,向周边居家中心、社区食堂、助餐点等提供餐食配送,通过规模化运作模式降本增效,优化全区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网络,有效提升农村等部分地区助餐服务覆盖率。
立足高效优质,
擦亮助餐服务品牌
构建数字化“适老”管理体系,让老人“吃得省心”。依托“小江家护”的“银发助餐”板块,实现助餐服务信息化管理。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问题,区民政局安排专人进驻助餐点协助注册,同时开发批量注册模块,支持工作人员收集无手机老人的身份信息,一次性录入系统,无须老人亲自操作手机,即可完成注册流程。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注册后即可“刷脸”就餐,政府补贴实时减免,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还能有效防止盗刷、骗补行为。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让老人“吃得放心”。区民政部门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聚焦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助餐价格及补贴合规情况等,不定期对合作单位开展检查,建立动态退出机制,牢牢把好监督关,守护老人就餐安全。推进助餐点规范化建设,让老人“吃得开心”。推动居家中心规范化建设,落实“统一门头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流程与统一监管考评”四个“统一”标准。向社会公开助餐点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及老年群体监督,以监督促提升,推动助餐点服务专业化水平与助餐品质持续优化升级。
冒皎姣(作者供职于南京市江宁区委党校、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宁实践调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