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教育 > 正文
金陵科技学院: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内心

在南京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和现代活力的城市,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带领青年学生行走在纪念场馆、田野厂房、高科技实验室等一线场景,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静海寺里的历史叩问:从民族伤痕到砥砺奋进

“静海沧桑,国耻勿忘。”南京静海寺的青砖灰瓦都是历史的年轮,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地,这里不仅承载着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记忆,更铭刻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屈辱历史。

近日,金陵科技学院丁芳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这里,讲解员以翔实史料为他们还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馆内的条约原件、历史影像与全息投影重现的谈判场景,让课本文字化作触手可及的震撼。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鸦片和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看着展厅里的科技代差对比展品,王稼祥同学感慨地说:“战争里藏着的是科技代差的血泪,这正是我们发展科技的动力,今日触摸的是历史伤痕,明日锻造的应该是科技铠甲。”

参观过程中,丁芳会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摆在学生们面前:为什么西方的坚船利炮能轰开国门?今天我们又靠什么守护国家?让学生们在参观中淬炼初心使命。静海寺的警世钟所刻的纪念铭文,生动记录了中华民族由国力衰弱、香港被割到国力增强、香港回归的百余年历史。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警世钟前庄严宣誓:“勿忘国耻,砥砺奋进”。这场沉浸式思政课通过“参观+研讨+宣誓”的模式,让青年学生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转化为“强国有我”的思想自觉。

长江沿线的时空对话: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

从百年中山码头到南京长江大桥,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艰苦奋斗的中国故事。于帅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南京长江沿线实地探访了中山码头、江豚观测点、下关历史陈列馆、南京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地点,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实践研学。

在中山码头,建筑风格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沧桑;电厂旧址的斑驳厂房与现代化滨江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于帅借此为同学们解读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绿色转型密码。在江豚观测点,生态保护志愿者讲述长江禁渔后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变得可触可感。下关历史陈列馆里,“京电号”小火轮的渡江故事,则生动诠释着“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内涵。

研学终点的南京长江大桥,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自力更生”课。这座1968年建成的“争气桥”,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施工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在苏联技术封锁的困境中,建设者们以“万人大会战”攻克技术难题,每一颗铆钉都铭刻着自主创新的烙印。站在玻璃栈道上,张瑞同学感叹:“从‘一桥飞架’到‘八纵八横’,这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实验室里的科技雄心: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底气

紫金山实验室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为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共同推进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这里,金陵科技学院的师生们了解了紫金山实验室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科研成果等,感受我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许娇同学在参观后难掩激动:“科研工作者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干好一件事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紫金山实验室的参观,是金陵科技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学校将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结合,让学生在6G 通信、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直观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

金陵科技学院构建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体系,正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抽象理论具象化——静海寺的警世钟是爱国主义的声纹图谱,长江大桥的钢桁梁是自力更生的物质载体,实验室的数据流则是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我们将继续依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技平台,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让更多青年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时代伟力,在实践中锚定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部书记葛维东说。(陆慧 刘鹏)

责编:韩震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