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支持的“智造定义未来——《美的研发转型》系列读书沙龙”首期活动在我社会议中心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活动以《美的研发转型:技术创新的运营管理实践》一书为蓝本,汇聚家电行业领袖、学界专家及跨领域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向“科技引领”转型的实践路径。活动同步在新浪新闻、人民视讯等十余家平台直播,线上观看量突破150万。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陈海娟,《美的研发转型》作者、《电器》杂志社主编陈莉,美的集团前副总裁兼CTO、万东医疗董事长、美的研发转型的总架构师胡自强博士,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项目总监郭彬,中车研究院经济研究部部长邵邦,安踏集团科创部创研副总监熊祖江,璞悦中国创新研究院负责人吕兰,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赵英著等出席本次活动。

《美的研发转型》作者、《电器》杂志主编陈莉在读书沙龙中,以“在飞行中换发动机”为喻,解析了这家传统制造巨头的转型逻辑。2012年,美的集团营收同比下滑23%,产品型号臃肿至2.2万个,面临产能过剩与市场换新的双重挑战。董事长方洪波以破釜沉舟之姿提出“产品领先”战略,要求在不影响经营的前提下重构研发体系,其核心是构建全球化四级研发架构:事业部聚焦1年内落地的“开发一代”与2-3年技术储备的“储备一代”;中央研究院则布局3-5年共性技术及5年以上颠覆性创新,形成“短中长”技术梯队。通过“2+4+N”全球研发布局——顺德与上海双总部辐射国内创新,美日德意四大海外中心对接前沿技术,33个全球研发触角渗透区域市场——美的整合斯坦福大学等顶尖资源,吸引700余名博士级人才,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从2014年的4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2亿元,累计投入超千亿,专利家族持有量位列全球第八,自主品牌海外收入占比突破40%。陈莉特别强调“摘苹果理论”的实践价值:优先采摘市场需求明确的“低垂果实”(如累计销量超5000万台的510洗衣机平台),同时搭建技术“梯子”培育未来竞争力,最终推动营收从2012年1027亿元跃升至2024年4091亿元,净利润增长超5倍,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跃迁。

圆桌论坛环节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郭彬主持,与中车集团、安踏集团、璞跃中国等企业代表跨界对话。中车研究院邵邦指出,协同创新需“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实验室和项目制合作,推动高铁牵引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安踏科创部熊祖江分享了运动科技研发中实验室创新与生产线迭代的平衡策略,强调“科研-科技-产品-爆品”链路的闭环管理;璞跃中国吕兰则提出“需求翻译官”的角色定位,通过精准匹配大企业需求与初创技术,加速创新落地。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赵英著强调,制造业转型需以“创新自信”打破路径依赖,通过“自驱型组织”激活内生动力,“美的的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能长出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郭彬总结称,美的的转型启示在于“战略定力与组织智慧的结合”,其经验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从规模驱动到技术驱动的转型范本。

随后的闭门会由陈莉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企业研发深水区破局展开深度探讨。与会嘉宾在回顾转型历程时指出,企业曾面临效率优先模式与长期研发投入的根本性冲突,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突破阻力,选择从洗衣机事业部切入建立信任后再推动集团整体转型,创始人方洪波的坚定支持与资源保障成为关键。中央研究院被定位为战略孵化器,分层承担3-5年基础技术研究(新能源、医疗等新赛道)与1-3年共性技术攻坚(三大力学、材料技术),采用全球顶尖人才引进与“项目实战培养”机制,要求专家必须下沉事业部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术突破→产品落地→市场验证”的闭环。研发体系构建“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动态机制,通过股权激励、学术通道与容许3-5年周期的“技术尊严”文化留住人才。面对AI时代,嘉宾共识认为用户需求洞察仍是核心,AI将在产品性能突破(如医疗影像增强)、研发效率革命(算法生成代码)、生产流程优化三重维度创造价值。胡自强总结“转型不是否定过去,而是重构底层成功逻辑”,智库专家则以“AI是孙猴子,研发体系是如来掌”比喻强调掌握技术本质才能驾驭变革。本次闭门论坛释放关键信号:中国制造正从“效率创新”向“深度技术创新”跃迁,研发体系重构将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