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镇江奏响“沃野欢歌”振兴曲

从智能农机穿梭的现代农业园区,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美丽乡村,再到返乡人才带来的创新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镇江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如今,镇江全市上下以昂扬的姿态深耕沃野,科技、产业、人才“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更坚实步伐。

多元“造血”,绘就乡村产业发展新篇章

初夏时节,在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的枇杷林,成群的鸡鸭鹅在林间欢快踱步、觅食,时不时发出清脆叫声;一旁,香猪和羊也悠然自得,啃食着青草。利民村党委书记刘乔荣介绍,这片枇杷林有30多亩,去年开始探索林下养殖模式,闲置土地得到了利用,养殖的动物又能为枇杷树提供天然肥料,种养实现生态循环。

为确保林下养殖顺利推进,利民村积极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在销售方面,利民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林下养殖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目前,利民村林下养殖的农产品已在扬中本地及周边城市打开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林下养殖的扶持力度,引进更多优良品种,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村里还计划结合林下养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养殖、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场,让林下养殖成为村里的重要支柱产业。”刘乔荣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去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49元、增长6.7%。

镇江市人大挂钩帮促的京口经开区上堭村创办“智耕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20余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2600余元;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茅山村建设铁军教育学院项目,创新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党性教育模式,年均接待参学人员约1.5万人次,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句容市后白镇西城村与江苏好味稻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稻米产业研究院项目,带动十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镇江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方位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00人,成功扶持农民创业4433人,26家返乡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和55个农民创业园共吸引1230名返乡农民工入驻。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开山采石一度是句容市下蜀镇空青村村民的致富路径,但这里也因为“啃山”过度,原本的绿水青山变得满目疮痍,曾被村民称为“灰尘村”。2017年,空青村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对全域范围内的石灰窑、轧石厂、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整治,将16座石灰窑、3家轧石厂、2家砌块厂全部关停,并对宕口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随后,该村结合自身特质,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发展鲜食玉米、蜜蜂养殖、白茶、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空青村。

从去年开始,空青村还与南京中恒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将村里的空居房屋改造为民宿,租赁给南京、上海等地的市民。“空青村民宿项目前景很好,对周边地区的人很有吸引力。目前,已经成功改造的有15户,不少民宿都租出去了,最长的租期签了20年。”空青村民宿项目负责人、南京中恒文旅项目经理谢怀雷说,空青村生态环境非常好,为城市人所向往,房屋的改造结合了城市人群的功能性需求,沉浸式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受人欢迎的养老环境。

科技“破壁”,现代农业焕发勃勃生机

丹阳市陵口镇青禾家庭农场的95后负责人汤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江苏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自带电脑程序的烘干机,自带北斗定位的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插秧机、激光平田机……自从汤磊接手青禾家庭农场以来,这些老一辈农民听都没听过的新奇设备一个个进入农场,让种田科学有序、作物产出更高。这不仅让青禾家庭农场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向外提供社会面服务时,汤磊也让周边农民享受到了智慧农业带来的便捷。

95后“新农人”汤磊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

目前,青禾家庭农场已经实现了“耕、种、管、收”4个环节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复盘,效益有效提升。现农场年产小麦32.4万斤、水稻46.8万斤,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680亩次,年可为周边提供优质秧苗1000余亩。青禾家庭农场也因此获得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等荣誉。

近年来,镇江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始终紧扣“现代高效农业”这一核心主题,以科技赋能,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024年,镇江市坚持稳面积、稳产量两手发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6.69万亩,较上年增加1.17万亩,增幅0.57%;全年粮食总产量98万吨,较上年增加0.13万吨,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

在丹阳市云阳镇的江苏年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农机经过维修保养后,准备在农田驰骋。3台播种机、2台开沟机、4台旋耕机和14台收割机,贯穿从耕地、施肥、播种、开沟再到收获全流程,宣示了年豊农业迈向机械化的决心。

早在2022年,年豊农业就依托省农业农村厅“稻麦轮作‘无人化’农场集成示范项目”支持,建设稻麦轮作“无人化”农场,推进宜机化改造、智能农机改造和无人农机数据中心建设。如今,在该公司远程控制室,无人化农机作业轨迹、作业质量、卫星定位、农机具作业状态监测、作业量自动统计、远程作业场景动态监测等数据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可进行停车行车远程遥控,灵活指导生产调度管理。

全程机械化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年豊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企业负责人庄玉枫表示,农场累计投入200余万元,打造核心示范区500亩,辐射推广4000亩以上,实现稻麦轮作耕整地、播插、植保、收获等环节无人化机械作业,核心示范区节肥20%以上、节药10%以上、节省人工60%以上。

科技加码,良种良技粮满仓。今年,镇江将继续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创造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粮食生产系统韧性,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75%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8万吨左右。同时,镇江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万亩。

人才“扎根”,为乡村沃土注入持久活力

5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在句容市白兔镇致富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葡萄架下展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亚夫新农人学院组织50余名新农创班学生,走进全国优秀农民工、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张奎峰的示范基地,参与“田间课堂”的沉浸式教学。张奎峰结合自身经历,以“做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迅跑”为题,与学子们就农民终身学习、农产品品牌建设、智慧农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青年学子勾勒出新时代农业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图。在张奎峰的现场指导教学下,学子们零距离接触智慧农业设施,观摩现代化农场,学习如何把每一串葡萄培育成精品。实践中,新农创班的学生们切身感悟“学亚夫、做亚夫,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农业情怀。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走进葡萄架下的“田间课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随着农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乡村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近年来,镇江着力破解农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农科毕业生“招不来、下不去”问题,因地制宜对农科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定向培养政策,蹚出了“新农人”培养新路子。

自2013年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便开始与太仓市、扬州市等多地政府合作,开设“定制村干”班,为农村基层培养人才。学院与政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双方商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这一模式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确保培养出的新农村基层党政后备干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今年2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等5支队伍培育,为江苏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将“新农人”培育作为“三农”重点工作之一的镇江,近年来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紧盯“新农人”队伍建设,围绕“新农人”能力素质提升、典型培育带动、政策保障服务等持续发力。

2018年,镇江市启动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以“新型职业”定义,突出“创新”。此后,每两年一届的评选持续了3届。2023年,镇江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镇江市选拔培养优秀“新农人”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选拔培养100名优秀“新农人”,并出台八项支持政策。2024年,镇江市人才办印发《镇江市培育壮大新时代“新农人”队伍专项行动方案(2024年)》,明确建立“新农人”队伍人才库、成立“新农人”发展促进会、选拔第二批优秀“新农人”等12项重点任务。

“今年,我们将推动‘新农人’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政策,完善土地、资金等创业要素供给,大力支持‘新农人’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农村新业态,加快构建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发挥镇江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多、技术强的资源优势,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政校企三方协同培养,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此外,镇江还将根据“新农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方案,面向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职业农民、农村青壮年等不同主体,组织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创新创业等不同种类、不同侧重点的培训班,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新农人”综合素质。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