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文脉注入当代创新,一座博物馆足以点亮整座城市的文化星空。初夏的盐城市博物馆,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正跟随NPC探秘北宋盐运谜案,展厅转角处,舞蹈演员用肢体演绎着丹顶鹤的传说。当文物不再静默于展柜,这座始建于1961年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自2021年9月焕新开放后,正成为透视盐阜大地历史文脉的立体窗口。

面对“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时代命题,盐城市博物馆以“博物馆+”战略为创新支点,构建起“时空折叠”“跨界共生”“智慧生长”的三维发展体系,创造性地重构着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方式。
沉浸式体验重构文化场域
从北宋末年的盐引失踪案到盛唐榷盐改革,盐博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沉浸式推理游戏,“盐引疑云”系列NPC剧本探秘游以26场活动、超3.7万人次参与量,成为现象级文化IP。
今年“五一”期间上线的“盐引疑云Ⅲ·遥望长安”唐风漫游版本,首推水陆双栖探案路线,串联1200多年历史的古时运盐河道“串场河”,实现桨声灯影里的唐代漫游。同时,新升级版本摒弃传统固定剧本模式,推出“身份盲盒”机制,参与者在抽取“盐商”“商贾”“侠客”等角色卡后,与NPC互动,触发不同身份的专属剧情线。

凭借独特创意和精心组织,“盐引疑云”系列NPC剧本探秘游让每位参与者都成为“历史的主角”,将沉浸式参观体验推向新高度。全网话题阅读量2000万+,获江苏省“博物知旅”主题活动优秀案例,引发海内外媒体聚焦和网民热议。
盐博联合盐城市歌舞剧院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原创剧目《范公堤》《少年陆秀夫》让历史人物“走”进展厅。生态展厅的《湿地精灵》《麋鹿神韵》以舞蹈演绎生态密码,非遗民俗厅的《盐民》《喜船》实现非遗活态化。
新馆开馆以来,每年8月精彩亮相的“礼承华夏·寻美东方”盐博汉服文化月已成为当地观众争相共赴的一场文化盛宴。该系列活动以舞蹈、古代服饰秀、情景演绎等形式勾勒出一幅幅跨越千年的中华传统服饰画卷,在汉服变装、汉服讲解、汉服旅拍、文化雅集等互动体验中,观众犹如穿越时空长河,感受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美学追求。
数据显示,2024年汉服文化月单日接待量突破1.3万人次,云端直播吸引23万观众“云游”盐博。此外,连续三年举办的跨年国风音乐会,以古乐团演绎、非遗元素融合为特色,将民乐、光影与历史场景结合,实现“听得到的历史,看得见的音乐”。
打破物理边界融入城市生活
2024年盐博与荷兰花海景区联动的“博展花开——花田里的博物馆”展览,授权12件馆藏文物IP,构建“花之声”“海之韵”“爱之城”三大篇章,将富含人文底蕴的“物”与绚烂多姿的自然“花”景相融。
以物为镜,追溯历史;以花为媒,鉴赏文物。围绕展览,盐博策划“盐田—‘花’田—花田”主题研学。据统计,展览期间,盐博共接待观众256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显著,达到了51.2万人次;共举办160场次的研学活动,参与人数累计5.8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播与景区流量的双赢。该创意展览荣获CUMTA2024文旅盛典“爆款文旅产品”。
盐博与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合作的“盐系瑰宝出街计划”联名展,让历史文化渗透公共空间。通过精选隋唐至清代文物,打造“好运莲莲”“平安喜乐”“四方兴隆”主题美陈,同步推出的联名文创台历,更是将文物的美好祝愿浓缩在每一月,让公众把盐城的千年历史带回家,开启全年高“盐”值时光。
记者了解到,盐博正以“盐韵雅居·博物共生”计划,重新定义酒店的文化属性。通过与盐城迎宾馆、万豪酒店等品牌的深度合作,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文化符号,实现“住一间房,识一座城”的文化旅居目标,让酒店成为“流动的博物馆”,促进酒店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科技赋能教育点亮文明之光
“博物知盐城·文脉研学游——盐小博Citywalk”,是盐博IP活化与创新应用的又一精彩实践案例。项目联动盐城各大文化场馆、景区,设计主题课程体系及定制研学线路。其中与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海盐文明篇”研学线路,串联中国海盐博物馆、沙井头遗址、东闸汉墓遗址,开展考古课堂,提供汉代陶罐、宋代盐铲等文物文创盲盒,学生通过“模拟考古挖掘—残片拼接—文物修复”全流程,探究盐城历史。
此外还有“湿地探秘篇”“红色基因篇”“抚趣非遗篇”“书海文韵篇”,带领公众多个维度了解盐城历史文化,项目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五十强”。
值得一提的是,盐博自制微短剧《盐场风波》《盐荣之利》《盐税风云》,引发网友自发考证剧中盐政细节,吸引年轻群体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不应囿于建筑之内,而应成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库。盐博运用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以沉浸式体验、趣味化表达传播城市文化,让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为惠及更多公众,盐博建立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的长期保存、便捷查询和在线展示,为研究者、教育者和公众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
通过引入VR技术,打造“云展厅”及沉浸式体验区,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与文物近距离互动。利用AR技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观看动画,获取更多文物信息。推出“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3D“数字人盐小博”全程相伴讲解,通过游戏化、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度。开发线上“云课堂”等教育资源,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博物馆文化体验。
博物馆的未来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成为文化基因的激活器、城市记忆的编织机。“我们致力于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文化渗透日常。游客走进盐博,不仅能遇见博物馆的建筑之美,还能通过一杯‘盐咖’的醇香、一件文创的巧思、一场研学的启迪、一片花墙的芬芳,触摸城市跳动的文化脉搏。”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表示,盐博将持续以城市文脉为墨、时代精神为笔,书写与城市共生的文化叙事,在守护中传承文明本真,在创新中催生时代新韵,以文化赋能美好生活,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