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一场跨越3000公里、为期五天的“云端+线下”联学活动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同步拉开序幕。两校以“党建+统战双轮驱动”为引擎,依托同心教育实践基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虚拟教研室,创新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暨青马工程跨地域联学活动,探索出一条“理论共研、资源共享、实践共行”的东西部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

党建联建:构建跨地域育人“红色引擎”
活动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核心,将党团共建作为创新突破口。通过“党员带团员”“理论+实践”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团协同”的育人新范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勇在开班式上以《学回信精神 筑信仰根基 强时代担当》为题授课,从历史、理论、实践、文化四重逻辑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引导两地421名入党积极分子和青马工程学员深刻认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虚拟教研室成为党建联建的 “数字纽带”。自2024年两校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虚拟教研室以来,已实现优质党课云端共享、红色资源跨省互通、培养方案联合研制等创新成果。此次活动中,虚拟教研室进一步支撑集体备课、云端研讨、实践成果线上展评等功能,让南铁院的“铁路精神”与青海职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山海进行对话,形成东西部高校“理论资源+实践案例”的党建资源循环体系。

统战赋能:打通东西部协作“文化血脉”
作为两校统战基地建设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以“筑幸福路 架连心桥——交通强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挖掘“路桥”载体中的民族团结基因。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文君以《“两弹一星”精神与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邓稼先书信、郭永怀纪录片等史料,再现了金银滩草原上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场景,阐释了科技自立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内核。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宋诗琪则以拉林铁路、中老铁路等案例,展现了交通基建如何成为“民族团结路”“乡村振兴路”,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在实践研学环节,两地师生认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南京学员走进江苏铁路教育馆,通过唐胥铁路微缩模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资料等展陈,追溯中国铁路百年奋斗史中的民族协作印记;青海学员实地探访海北州“两弹一星”基地,在原子城纪念馆感悟“热爱祖国、自力更生”的精神谱系。同时,“云端文化共赏”环节让青海学子线上参与南铁院第三届非遗工艺美术展,秦淮灯彩、绒花等非遗技艺,南铁院学子则从线上“走进”藏文化博物馆,与掐丝珐琅、唐卡等艺术在云端对话,深化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

协同创新: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此次联学活动首创“理论学习—实践研学—文化互鉴—成果转化”闭环模式。在“破冰启航”交流中,两地青年以各自家乡文化为切入点,以歌舞游戏等形式开启两地学生交流交融,形成跨地域的情感共鸣。活动同步启动 “种子计划”,规划校园宣讲、社区服务、课题调研等后续活动,推动“单点联学”向“多点辐射”升级。

本次活动是 “党建红”与“统战蓝”交织的一次育人实践,通过将党建的政治引领力与统战的广泛凝聚力相结合,两校不仅实现了“东部理念+西部资源”的优势互补,更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径。活动政治导向鲜明,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彰显了职业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责任担当,为教育东西部协作背景下的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范例。
未来,两校将持续深化“虚拟教研室+实体基地”双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交通+民族团结”教育标杆,为培养“政治坚定、技艺精湛、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复制的 “东西部协作样本”。(丁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