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为有效解决文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有效供给与学生需求多样化失衡的矛盾,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组织文化模型及相关理论等,构建了具有“职教特质、地方特色”的“三把刀·匠”校园文化体系,一体化推进协同育人。
适时提炼“三把刀·匠”文化
围绕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精细、精准、精致的技艺特点,结合校本特质,学校构建了“一二三四”“三把刀·匠”校园文化体系。“一”即一个主题:“三把刀·匠”文化;“二”即两大侧重点:匠德、匠能;“三”即三个文化:明德尚能、志行高远的学校文化,博学善导、正德厚生的教师文化和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学生文化;“四”即四大主题文化园:烹饪鼻祖—伊尹园、百匠之父—墨子园、技能之星—工匠园、创业之星—双创园,并按“一院一品”要求,建成了“勤”“礼”“艺”“儒”“诚”“精”的“三把刀·匠”校园文化网格。
赋能高质量育人矩阵建设
坚持一体化设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资源和力量,做好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在群体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的个体行为,形成从众效应和集体认同。
一是与专业建设充分结合。通过融入专业文化,打造“一院一品”,提升文旅人才培养质量。以沙因组织文化模型为指导,分别提炼出烹饪科技学院的“勤”文化、旅游管理学院的“礼”文化、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文化、国际商务学院的“儒”文化、经济管理学院的“诚”文化、信息工程学院的“精”文化,进而统筹构建了以“三把刀·匠”文化为核心,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在实践层面,将上述六大学院的“一院一品”文化融入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校“第二课堂”,以共同形成“三把刀·匠”文化育人合力。
二是凝练传统工匠文化。在沙因组织文化模型的三个层次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深入挖掘扬州“三把刀”的历史文化、技艺文化、民俗文化,提炼出了扬州“三把刀”工匠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坚守岗位、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乐业精神,知恩图报、一诺千金的然诺精神等。扬州“三把刀”工匠精神的提炼,不仅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扬州“三把刀”技艺的文化理论高度,还以“三把刀·匠”文化的特色化教学,为学生近距离体验传统工匠文化,涵养工匠精神提供了更具地方性、特色化的载体和渠道。
践行协同化育人。发挥以技育人、以文化人的协同效应,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三把刀·匠”文化在构建高质量育人矩阵时通过嵌入各种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互融互通。
如,将“三把刀·匠”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以雕刻、面塑、冷盘、热菜、翻糖等烹饪专业技能,烹制主题菜品,带领全校师生了解党史故事。以茶艺实训室为“茶馆”,用话剧的形式演出脍炙人口的《沙家浜》“智斗”片段,更好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效果。创设“实景+沉浸”“讲授+体会”“自学+研学”等实践课堂,形成“查、走、读、悟、赛”五位一体“红色走·读”实践教学品牌。将“三把刀”技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创新创业,以劳树德、以劳强技、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助创。开辟创“Yi”生活园,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形成“三把刀·创”创业教育品牌。以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传播“三把刀·匠”文化,形成“春风化雨e+”网络育人品牌。
在各类活动品牌创建的基础上,学校还构建了“标准+过程+平台+激励”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具有职教特质的“五进五精”育人模式。以“进课堂、进实践、进生活、进文化、进网络”奠育人之基,以“精准调研、精确定位、精心组织、精致服务、精细考核”筑育人之本。
创新特色化运行。依托地方文化,服务地方文化,推进产教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立足扬州“一城三都”(“新兴科创名城”“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特质,学校不仅以扬州“三把刀”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弘扬为主题,在景观建筑、专业教学、校园活动等方面充分彰显了地方特色,还依托城市的“三把刀”产业和“三把刀”文旅资源,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携手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扬州迎宾馆、扬州会议中心、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等共同打造了含中餐、西餐、面点等多品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200余个;携手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建“国家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扬州金牌导游工作室”;携手扬州市沐浴协会共建人物形象设计大师工作室;联合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个园、何园等共同培养契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旅游人才。依托扬州“三把刀”文化的丰厚积淀,学校还成立了全省首个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校,开展烹饪工艺、美容美发、中医康养等专业乡土人才培训,现已累计培训学员1万余人。在“三把刀·匠”文化的浸润下,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4万多名“三把刀”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储德发(作者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且获得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文化研究所”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