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科技 > 正文
食品掺假鉴定技术获突破 “挂羊头卖狗肉”行为将无所遁形

记者8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创新团队研发的食品掺假源性成分自动化鉴定技术体系及设备正式推出。这项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检测方法步骤繁琐、耗时长的现状,为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当前食品掺假种类多、隐蔽性强的特点,团队以实时荧光PCR技术为基础,开发出基于磁珠的全自动DNA提取方法,并配套研制了集成样品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功能的一体化实时荧光PCR仪。该设备将原本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的复杂流程简化为“加样—上机—读结果”三步,操作人员只需将食品样品加入仪器检测管中即可,其他全部由机器完成,单次检测最多可同步分析16项指标,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新设备通过磁珠法实现了核酸提取的自动化,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精准识别肉类、淀粉、水产品、乳品、果汁等9大类食品中的掺假成分,即使经过高温加工的食品也能准确检测。”团队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爱亮介绍。

该技术体系覆盖了肉类、淀粉类、果汁饮料、中药材等常见掺假领域。“例如,在肉类检测中,该技术可快速鉴别羊肉中是否掺入鸭肉、猪肉等低价肉;在乳制品领域,能精准识别牛奶冒充水牛奶、骆驼奶等特种乳的行为。此外,还具备毒蘑菇鉴别功能,为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提供快速筛查手段。”陈爱亮说。

目前,基于该技术体系的系列自动化设备及配套试剂盒已完成市场授权生产,并落地应用。“团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技术,推动建立食品源性成分数据库,并探索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实现检测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陈爱亮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无所遁形,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记者 马爱平)

责编:韩震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