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志愿服务”岂能成买卖

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一些地方还专门搭建了志愿服务平台。然而,最近网上有商家宣称,只要花298元就能买到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且“生意”还十分火爆。

志愿服务是无偿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服务时长代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体验和参与程度。把志愿服务时长放进“购物车”,无疑是在亵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核,也让教育部门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变形走样,更是让志愿服务从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沦为功利化的数字游戏。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乱象,首先是由于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化。当前志愿服务评价过度依赖时长统计,部分学校将“三年不少于40小时”设为硬性指标,却忽视服务质量和实际成效。这种量化管理催生了“刷时长”的投机心态,为利欲熏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是源于供需失衡的市场漏洞。学生课业压力大,真正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有限,于是商家便利用了家长“花钱买省事”的心理,推出“线上打卡”“拍照充时长”等造假服务。另外,监管机制的失位也难辞其咎。尽管《志愿服务条例》明令禁止时长买卖,但部分平台审核流于形式,允许机构随意发布虚拟活动。有些平台虽出台时长补录规则,但对管理员权限的滥用仍缺乏有效制约。

要彻底杜绝买卖志愿服务时长,就应当回归志愿服务的初心,重构评价维度,将服务对象反馈、技能提升等纳入考核,而非仅仅统计时长。还要强化技术监管,推广人脸签到计时功能,结合区块链技术固化服务记录;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违规商家和平台实施“一案双查”。有关部门还可以拓宽服务场景,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微公益”项目,便于青少年利用碎片化时间从事志愿服务,避免突击应付。

志愿服务本应是点亮社会的“微光”,而非标价出售的“商品”。唯有切断利益链条、完善制度设计,才能让每一个服务时长背后,都流淌着真实的汗水与温度。

(胡波)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