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改进文风大家谈】转益多师,博采互鉴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范 晔(文学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为人熟知,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其实属于翻译文学——《乐府解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千载之后,我们仍能被这寥寥数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气象所打动。

翻译文学也可以成为本国文学的经典,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颇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译界大家鸠摩罗什迻译的经句警炼隽永,作为一种戛戛独造的中文文体遗泽后世;戴望舒所译的西班牙诗人《洛尔迦诗抄》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诗人。作家王小波更是“语出惊人”,坦承自己在查良铮、王道乾等翻译家那里学到“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

近日读到吴宓先生1937年给清华大学外文系制定的培养方案,其中有云:“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这后一句尤令人印象深刻。忝为译者,常以中西文化之摆渡者为己任,但似乎从未想到“创造今日中国文学”之宏业也与我相关。如今想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风,能够体现时代面貌的文字恰是八面来风、十方琳琅汇聚的产物。古人称唐诗百世之后读来仍“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究其缘由,必定与吞吐八荒、转益多师的盛唐气象相关。无论西东,博采互鉴,外文系的人也理应为“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效力。

半个多世纪前,阿根廷作家比奥伊·卡萨雷斯说:“法国人眼中的文学就等于法国文学,而对我们阿根廷人而言,世界上一切好的文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是一个未来之国。”卡萨雷斯说这话的时候,他的挚友博尔赫斯还没写出日后享誉国际的那些经典之作,阿根廷文学在当时的世界文学版图中还是偏居一隅的“旷野”,但他仍能有这样“万取一收”的豪情与胸襟,颇值得我们借鉴。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29日 01版)

责编:陈逸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