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浸透姑苏,
晚风飘来⼆⼗四桥的⽟箫声 … …

⼤运河如⼀条⻘罗带绾结起两座风华绝代的名城Ì苏州与扬州 ,⽔波之上,墨⾹氤氲,⼀场横贯唐宋的“⽃诗”风雅之战就此展开。
○ 张继的《枫桥夜泊》绝对是描写苏州的代表作 ,“⽉落乌啼霜满天”已成为苏州的⽂化符号。
○ 李⽩的“烟花三⽉下扬州”堪称扬州最成功的⼴告语。 杜牧更是扬州的“代⾔⼈” ,“春风⼗⾥扬州路”“⼆⼗四桥明⽉夜”都成为扬州的经典意象。徐凝的“天下三分明⽉夜 ,⼆分⽆赖是扬州” 则助⼒扬州⼀举拿下“⽉亮城”的雅号。
○ 有意思的是,⽩居易的⼀⾸《梦苏州⽔阁寄冯侍御》让苏扬两城在唐诗中有了“合影”:“扬州驿⾥梦苏州,梦到花桥⽔阁头”,这为苏扬“ ⽃诗”提供了绝佳切⼊点。

扬州,
满城尽带唐诗宋词的诗意与风韵。
从汉唐⾄明清,
2500多位诗⼈写过扬州 ,
可考的历代诗词超过两万⾸。
苏州,
⽂⼈墨客笔下最具诗意的城市之⼀。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笔记,
形成了独特的“诗性基因”。

如果来⼀场“同题”诗词⼤会 ,
会碰撞出怎样的⽕花?SY如何呢?
题⽬ :明⽉
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夜 ,⼆分⽆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徐凝以短短四句 ,将扬州的柔美与愁思凝练为“⼆分明⽉”的经典意象。“天下三分明⽉夜 ,⼆分⽆赖是扬州”,成为扬州的标志性诗句。

苏州
⽔天向晚碧沉沉 ,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冷波千顷练 ,苞霜新橘万株⾦。
——⽩居易《宿湖中》
⽩居易在苏州期间创作了⼤量描写江南风光的诗作 ,此诗以精炼笔法展现太湖⽉夜的静谧壮 美 ,堪称唐代⼭⽔诗的精品。

题⽬ :旅途
扬州
故⼈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江天际流。
——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李⽩通过对⻓江景物的诗意描摹 ,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离别情谊和壮阔的⼈⽣情怀,“烟花三⽉下扬州”成为扬州旅游的经典宣传语。

苏州
⽉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最简练的语⾔ ,将“愁”字具象化为可感可闻的江南秋夜。《枫桥夜泊》 已超越诗歌本⾝ ,成为苏州的⽂化基因。

题⽬ :春风
扬州
娉娉袅袅⼗三余 ,⾖蔻梢头⼆⽉初。
春风⼗⾥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扬州路上,春风浩荡,舞台楼榭,美⼥如云。杜牧以诗⼈的敏感,让⼀场寻常离别成为穿越千年的⽂化记忆。

苏州
⼀⽚春愁待酒浇。
江上⾈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飘飘 ,⾬⼜萧萧。
何⽇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字⾹烧。
流光容易把⼈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剪梅 · ⾈过吴江》
此词写春景 ,以⾃然变迁喻⼈⽣易⽼ ,蒋捷以词笔为刻⼑ ,在樱桃与芭蕉的⾊彩变化中 ,镌刻 出中国⽂学史上最动⼈的时间寓⾔。

题⽬ :⽔乡
扬州
江横渡阔烟波晚 ,潮过⾦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 ,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连星汉 ,⽔郭帆樯近⽃⽜。
今⽇市朝风俗变 ,不须开⼝问迷楼。
——李绅《宿扬州》
扬州在唐代是“扬⼀益⼆”的全国第⼀⼤商业都市 ,运河贯通南北 ,商贾云集。李绅以史家笔法写扬州 ,展现“灯⽕星汉”的盛世图景 ,是唐诗中的运河史诗。

苏州
君到姑苏见 ,⼈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港⼩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 ,相思在渔歌。
——杜荀鹤《送⼈游吴》
此诗描绘了苏州“⼩桥流⽔⼈家”的⽔乡风貌 ,成为苏州城市形象的经典写照。

⽔韵⽉华 · 双城的诗性基因
苏州是⽔织成的诗锦。“⼈家尽枕河”以简淡笔墨勾勒出苏州的魂魄。 ⽩居易漫步乌鹊河头 ,见“绿浪东西南北⽔ ,红栏三百九⼗桥” ,红栏映碧⽔的景致 ,正是苏州⼯致清雅的视觉诗笺。
⽽扬州却是⽉铸就的词魄。“⼆分明⽉”是扬州永恒的冠冕。杜牧醉倚⼆⼗四桥栏杆 ,看“⻘⼭隐隐⽔迢迢”,听“⽟⼈何处教吹箫”,⽉⾊与箫声交融 ,酿出这座城的风流精魂。更有张祜以⽣死相许:“⼈⽣只合扬州死,禅智⼭光好墓⽥。” ⼗⾥⻓街的繁华 ,⽉明桥上的神仙 ,令才⼦⽢愿埋骨于此。

风⽉同天 · 诗⼈的双城散记
唐宝历⼆年秋, ⽩居易⾃苏州解印北归。扬州驿站中,他推枕⻓吟,“扬州驿⾥梦苏州,梦到花桥⽔阁头”,两座城市⾸次在诗⾏间相映⽣辉。这位“诗魔”堪称双城最称职的代⾔⼈:在苏州开⼭塘河、筑⽩公堤,留下“银勒牵骄⻢,花船载丽⼈”的盛世图景;于扬州栖灵塔畔与刘禹锡诗酒唱和,⼀曲“沉⾈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春”成千古绝响。
杜牧的扬州⼗年 ,则是风⽉诗酒浸透的岁⽉ 。歌姬的⾖蔻梢头 ,惹他写下“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年⼀觉扬州梦”,纵是⾃嘲亦成绝唱。⽽苏州的枫桥畔 ,落第书⽣张继夜听寒⼭寺钟声 ,⼀⾸“⽉落乌啼霜满天”写尽了逆旅孤愁。

兴亡诗证 · 墨痕记载的沧桑
姜夔初到扬州时,⾦兵铁蹄的烟尘尚未散尽。他踏过荠麦⻘⻘的街巷,看废池乔⽊在暮⾊中瑟缩 ,悲吟“⼆⼗四桥仍在,波⼼荡,冷⽉⽆声”。昔⽇杜牧笔下的珠帘画舫,化作桥边红药寂寞开落。词⼈的⿉离之悲,让扬州的繁华与沧桑在诗史中凝固成永恒。
苏州的沧浪亭畔 ,苏舜钦“迹与豺狼远,⼼随鱼鸟闲”的低吟 ,道尽⼠⼤夫的隐逸情怀。明末吴易过姑苏 ,挥就《满江红》,剑⽓纵横:“伍胥耻,荆城雪;申胥恨,秦庭咽” ,让夫差锦帆、 越甲吴钩的兴亡传奇在词章中铿锵交鸣。

城市诗学 · 意象⾥的双⽣花
沧浪亭“翠玲珑”馆外万竿修⽵筛⽉,天平⼭⽩云泉“云⾃⽆⼼⽔⾃闲”,⽯湖⾏春桥九孔串⽉的涟漪间,⽂徵明曾见“带城灯⽕千家市 ,极⽬帆樯万⾥船”。⼀景⼀物皆含静观之趣 ,如苏舜钦所悟:“⼀迳抱幽⼭ ,居然城市间。”
隋炀帝⽃鸡台上⽻⾐翻飞,杜牧笔下“夜市千灯照碧云”的富丽⾄今灼⽬。运河舳舻载着盐商的豪奢 ,催⽣“⼗⾥⻓街市井连”的喧阗。纵是姜夔词中的冷⽉荒城 ,底⾊仍是“淮左名都,⽵西佳处”的盛世⽓象。

夜泊枫桥的客船仍载着张继的钟声,烟花三⽉的柳絮岁岁系着李⽩的眺望。⼭塘街的灯笼次第点亮 ,也照在东关街的⻘⽯板上 ,于是千年的诗魂在灯⽕中苏醒。
苏州是⽔巷深处⼀枝带露的⽟兰,
清雅⾃持;
扬州则是⽉下琼花,
开时倾国 ,落亦惊鸿。
这两座被诗墨浸透的城池,
在烟⽔⾥永恒地相望,
⼜永恒地争辉。
制作 | 扬州发布、新华⽇报社扬州分社联合出品
图⽚来源扬州发布、苏州发布
⽂案 凌⻔⼀脚
编辑 寅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