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2025青少年公益书法研学活动南京启动

交汇点讯 6月29日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前一片衣袂翩跹。二百余名身着汉服的“书法小状元”手提青竹笔帘,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由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刘洪友书法艺术院、文都书画院主办,江苏省外事服务中心、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协办的“墨舞金陵·文脉传承”2025年青少年公益书法研学活动——“小状元杯”书法大赛在此启幕。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介绍了本次书法研学活动的相关情况;秦淮区政协主席何素玉致祝贺辞;书法艺术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刘洪友书法艺术院院长、本次活动的发起者及授课主讲刘洪友向孩子们讲述了他的“书法人生”以及“书法公益传授”“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理想。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副总督学、江苏省学校美育协会会长李金泉,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卢普新,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总编辑谢海翔,秦淮区政府副区长王洛锋,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委副书记李宁松、管委会副主任韦清余,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黄正明、常汉平和著名书法家徐杰,秦淮区教育局局长庄芸、副局长王小虎,南京市第27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吴义苗以及吕静、眭小靖、黄宗伟、杨康乐、费祖宁、韦立平、邹雷等相关领导、专家齐聚一堂。

书法是科举时代的文人学子必备的技能,人们藉此构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体系。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中国科举博物馆承载着江南贡院的昔日辉煌。历史上,江南贡院人才辈出,曾走出80余位状元、8392名进士。如今,这座博物馆以全新面貌,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主办方介绍,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开设本次青少年公益书法研学活动,正是以创新理念激活文化传承脉络,旨在为青少年搭建一座学习书法的桥梁,让青少年在挥毫泼墨间,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

左起:徐杰、刘洪友、黄正明、常汉平。

开笔仪式中,刘洪友、黄正明、常汉平、徐杰四位书法大家分别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同时书写“书法小状元”五个大字,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随后,中国科举博物馆“状元大讲堂第106讲”开讲。刘洪友以《金陵根脉・笔墨启蒙》《异国突围・跨越障碍》《笔墨为桥・侨领担当》《满载荣誉・为国争光》为脉络,展开主题讲座。

此次公益书法研习活动从2025年6月29日至7月25日共4期,每期4天。书法培训课程将采用“三三式”教育法进行基本笔画、结构规律到作品创作等方面先后对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进行系统培训教育。

刘洪友介绍,“三三式”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书法教育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通过短期高频的标记训练,以摹写构建认识、临写加深认知、背临形成审美记忆,针对传统书法学习的周期长、见效慢等缺点进行改革,使学习者通过高效率的实践学习,快速人门所学的书体。“‘三三式’的摹写式、临写式、背临式分别对应这三个过程,是手、脑、思维的结合‘三三式’通过科学系统的练习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期内从新手达到可以创作的水平。”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常汉平、黄正明先后对活动评介说,此次活动的圆满举办,不仅为青少年打造了沉浸式研习书法、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优质平台,更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拉开了 “小状元书法大赛”的帷幕,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发来祝贺信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通过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使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奠定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愫,且更有效地提升孩子的中国式审美。通过“三全”教育和“三三式”教学法,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书法进校园的教学实用性、精准性、科学性、成功性。

通讯员 安圆 峰峻 图/朱涛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