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手车行业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早期阶段,一位草根创业者从潘家园的玉石摊位出发,以个人化的内容表达打开了整个赛道的窗口。他是李乐皓,更广为人知的ID是“李老鼠说车”。
十年来,他见证了内容产业的潮起潮落,也完成了从自媒体人到内容创业者的身份跃迁。而他所代表的,不仅是某种新商业形态的演进样本,更是资本与内容在垂直市场中如何共生发展的真实案例。

一、信息不对称中的“内容切口”:从用户到博主
2013年,李乐皓初到北京,起初从事玉器买卖。但早在大学时期,他就用奖学金购入了一辆捷达,开启了对汽车的热爱。2015年,他在知乎以“李老鼠”之名分享买车经验,引发行业关注。
那一年,中国的二手车交易量仅为新车销量的38%。在这个尚属蓝海的市场中,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李老鼠的图文内容,帮助大量非专业消费者绕开信息陷阱、做出理性决策。他因此收到人人车创始团队的邀请,成为其第27号员工。
二、从平台跳出,独立构建“内容引擎”
在人人车期间,李老鼠完成了从“车友”到“内容运营”的职业转型。他主导撰写了上百篇用户故事,成为汽车内容在知乎破十万阅读的第一人。但他很快意识到,图文形式对行业认知的表达存在天花板,而视频则是更具穿透力的媒介。
2016年,他决定离开平台体系,自建内容团队,开启“吱道二手车”视频栏目。第四期事故车分析视频获得百万播放,并签约易车网。不久后,他获得了来自博派资本等机构的投资支持。
彼时,博派资本对“李老鼠说车”的判断,并非单纯基于流量数据,而是基于其作为“个人超级IP”在垂直领域形成长尾价值的潜力。这类内容资产,既具备广泛用户连接能力,又能向下兼容文旅、消费等延展场景,是博派“IP+流量”投资逻辑中的重要支点。
三、内容创业的周期震荡:从团队扩张到高效重构
在爆发式增长之后,李老鼠的团队一度扩张至70人。但伴随MCN行业整体降温,以及疫情带来的预算压缩,他经历了典型的“创作者困境”——内容初心与商业效率之间的拉扯。
2020年起,他开始主动收缩战线,回归“三人小队”的创作模式,强调内容周期与商业周期的错峰运行:“三个月专注内容,九个月集中商业化。” 这一做法验证了高度垂直领域中,轻量组织+深度协作的结构优势。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2022年间,62%的MCN机构经历结构调整,而像李老鼠这样以“个人品牌+外部专业团队”形式稳定输出的模式,逐步成为新的主流。
四、垂直内容的信任价值:从表达者到行业连接器
作为最早探索二手车视频内容的博主之一,李老鼠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车评人”身份。他的表达风格强调理性表达与生活情境的结合,在高度非标的二手车市场中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实用价值,填补了长期缺失的知识服务空白。
这种兼具专业性与生活感的表达,使其成为中国二手车内容领域首批建立用户信任机制的创作者。他的视频被大量年轻消费者视为“入门必修课”,影响了一代人对二手车消费的价值观。
“如果一档节目的留言五年后仍在更新,并且还有人说‘用这个方法买到了人生第一辆车’,那就是一种长期价值的证明。”李老鼠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
五、博派资本的投资逻辑:IP与内容流量的系统建构
博派资本作为投资方,见证了李老鼠从“单点爆发”向“系统化内容资产”构建的路径转变,始终坚持“内容即基础设施”的判断——在未来的消费图谱中,掌握内容者将掌握用户路径的定价权。
这一逻辑促使博派在内容投资中采取“IP+流量”的双重布局思路。一方面关注能穿透不同媒介、具备延展潜力的作品IP(如动画、短剧、纪录片等);另一方面也持续支持如“李老鼠”这类具备专业视角和文化黏性的个人超级IP,它们是未来连接流量、商业与文化三者的关键节点。
在此基础上,博派正在稳步推进“综合文旅内容策略”:通过内容向线下场景延展,实现从线上表达到线下体验的闭环。内容IP不再局限于流量变现工具,而是成为城市文化、区域文旅、青年消费等产业融合的核心资产。
六、尾声:快时代,更需要开拓型创作者
在一次采访中,李老鼠提到,他的儿子喜欢天文知识,他自己也将成长比喻为“宇宙的膨胀与坍缩”。从躁动到收敛,从流量到价值,这种节奏转换,正是新一代内容创业者所面临的普遍课题。
在一个高速迭代的时代里,真正具备穿透力的创作者,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愿意及时停下复盘,重构表达系统、与用户共建价值的那群人。
李老鼠的经历,是内容行业十年路径的一个切面。而他与博派的合作,也展现了内容资本关系的一种新范式:不止追求爆款,更着眼长期秩序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