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南京浦口:80后新农人逐梦沃野,农机轰鸣蹚出“兴农路”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高金军)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走进浦口区星甸街道高庙村河刘组,稻田绿浪滚滚。赵加平穿着水鞋踩进稻田,每走几步便俯身仔细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汗水从额头顺着脸颊流下,落入水田中。

十几年前,赵加平还是一位在南京工厂里的一名普通机械维修工,如今已成为浦口区星甸街道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倡导者、一名扎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农人”。他成立的狄昌萍家庭农场流转承包了近900亩土地,不仅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机械筑基,沃野启新程

赵加平对土地的深情,源于童年记忆里父母在丰收时“满足的笑容”。每当麦浪翻金、稻穗垂首的季节,父母脸上舒展的皱纹和满足的眼神,便在他心中悄悄种下一颗种子。2000年,在职高机械维修专业毕业后,他在南京工厂工作数年,却始终难舍乡土召唤。2006年,当多数农村青年涌向城市时,他却逆流而行,毅然辞职返乡。他敏锐地捕捉到乡村深处正在萌动的变革——农业机械化将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因此,创业之路始于最熟悉的领域——机械。父母支持他拿出了家中大部分积蓄,购买了一台拖拉机,2009年他正式承包农田。自此,农机投入成为他倾注心血的焦点。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先进的“铁牛”陆续驶入他的农场,背后是持续追加的百万投入。早期依靠父母支持,后期咬牙贷款,只为将机械力量注入传统农耕。

回乡十几年,他边干边学,向经验丰富的父辈请教,向田间劳作的工人和周边老农取经,更捧起专业书籍自学种植与机械知识。政府组织的每一次农技培训,他从不缺席。从一名精于修理的技工,他蜕变为既懂操作、善保养、更能因地制宜运用农机的复合型“新农人”。

科技赋能,旱年保丰收

今年春夏之交,严峻干旱考验着农田。当周边老农依据传统经验判断“小麦耐旱,问题不大”时,赵加平却选择了一条更“费力”的路。在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他利用早晚及夜间低温时段,以小水慢灌的方式精准控水浇灌麦田,及早防范,减轻干旱的影响。

这源于他对科技的信赖与对新知的渴求。赵加平常说:“老经验虽然宝贵,但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看得更远、种得更精,种地也要与时俱进。”从依赖经验到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将精细化贯穿生产全程。曾经,种子靠飞机撒播,粗放而不均;如今,他采用播种机精量播种,确保每一寸土地得到最优利用。科技赋能下的精耕细作,在干旱之时显现出强大韧性——他农场的小麦最终以亩产655.8公斤的佳绩傲视周边,用沉甸甸的麦穗回应了汗水与智慧的交融。“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技术。精细管理,才能有更好的收益。”

此刻,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期,赵加平又将全部心神扑在了绿浪翻滚的稻田上。每天,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田埂上,仔细观察每一块田的水位深浅,确保水量适宜。

农机引擎,拓宽致富路

赵加平的农机库,不仅是自家农场的“发动机”,更成为带动一方共富的引擎。狄昌萍家庭农场常年雇佣五六位村民,每年稳定工作200多天,人均增收约3万元。农场更将服务半径扩展至周边农户,为他们提供耕种收等日常植保服务,同时输出机械化生产的技术与经验。

“种田有搞头!吃得了苦,土地就会给人回报。”赵加平笃信,农业的“搞头”在于融合科技、规模与品牌。他已申请注册了“浦云辉”大米品牌等若干个商标,试图在品质与市场间建立桥梁。站在田埂上眺望远方,赵加平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入更大型、更高端智能的农机装备,不断投入深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从工厂车间到金色田野,赵加平以机械为犁,以科技为种子,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拓出新路。他不仅用百万农机耕耘着自己的梦想粮仓,更以新农人的视野与担当,为田野注入现代化生生不息的力量,用一次次俯身田野、辛苦耕耘等过程,书写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