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二月德比”风云再起:无锡镇馆国宝《苔痕树影图》来自扬州“惠让”?

“苏超”第六轮即将开战。因为扬州有“二分明月”,无锡有“二泉映月”,所以扬锡对决又被江苏人称为“二月德比”。在赛前双方拥趸互放“狠话”环节,接上回合扬州五泉借字无锡二泉之争,此回合,双方又牵出了无锡博物院镇馆国宝《苔痕树影图》的传奇往事——这件稀世珍宝竟是半个世纪前在扬州一农户家被发现的,并曾经由扬州收藏多年。

《苔痕树影图》是元末明初无锡籍画家倪瓒晚年的作品,国家一级文物。目前,无锡博物院馆藏倪瓒真迹仅《苔痕树影图》这一幅。而且,倪瓒作品存世稀少,全世界也仅存约40幅,江苏共藏2幅,还有一件是南京博物院藏有的《丛篁古木图》。

《苔痕树影图》的发现和最终藏于倪瓒家乡的无锡博物院,经历可谓传奇。

扬州文物商店。 张晨 摄

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高邮的一个村庄,一户村民拆老房子时,从墙壁里掉出一只木盒,里面藏有一卷被蛀虫啃咬得千疮百孔的古画。村民不懂书画,最初没当回事甚至打算丢弃,后虽被年轻人拦下暂留,却也因无人识货,被拿到扬州文物商店换钱。当时扬州文物商店店员文化程度有限,也看不懂这幅古画的价值,只出几块钱就成交了,后来就把这幅“破画”收进了仓库。因为当时正值特殊时期,这些被视为“四旧”的古字画没人关心也没人研究,这幅古卷就一直放在仓库里沉睡。

直到1986年6月,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专家组成的全国书画鉴定组来到南京。9月的一天,扬州文物商店把这幅画面灰暗、裱纸残缺的古代山水画送去鉴定。谢稚柳等专家眼前一亮、拍案叫好,反复鉴定甄别后,认定这是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号云林)的真迹,当时初步为其定名为《枯木竹石图》(后称《苔痕树影图》)。谢稚柳还特意通知无锡文物界的人士来看看这件稀世珍宝,因为据他所知,虽然倪瓒是无锡人,但无锡当时还没有一件倪瓒真迹收藏在册。

得知倪瓒真迹现世,无锡方面渴望让这件稀世珍宝回归故乡。但毕竟是国宝级文物,扬州馆藏的此类国宝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婉拒了无锡方面让售的提议。无锡方面也并未放弃,前后几拨人马轮番出面,与扬州商谈。考虑到都是本省兄弟,绕不开情面,扬州方面于是开出了10万元的报价,指望以一笔巨款打消无锡方面的念头。哪知无锡方面从中看到的却是扬州口风松动了,于是加大了沟通力度。最终,在无锡的多方努力下,扬州方面同意以5万元的“友情价”,将这件国宝让售给无锡。

无锡博物院馆藏《苔痕树影图》。 无锡博物院供图

1987年5月7日,《苔痕树影图》终于荣归故里,直到今天都是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后,因画作有污迹、霉斑、字迹漫漶,无锡博物院送其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苔痕树影图》得以“重焕生机”,成为中国文物史上的一段风雅传奇。

如今再看无锡博物院中馆藏的《苔痕树影图》:其为纸本墨笔,长90.5厘米,宽33.2厘米。构图简洁,画面下方布以坡石,正中挺立枯树,与石后细劲飘逸的丛篁修竹遥相呼应,营造出清雅疏朗又略带幽冷孤寂的意韵,体现倪瓒作画“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特色,尽显天真幽淡的性情。

画的左上角还有倪瓒自题的六言诗,“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落款“十一月五日余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右上角还有明人沈应七绝、云泉子五绝题跋。钤印丰富,有“晴云书屋珍藏”“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等,见证了这幅画的流传历程。

倪瓒像

此画落款年代“壬子”,即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说明《苔痕树影图》为倪瓒逝世前两年所作。1374年冬,74岁的倪瓒在江阴染病,在好友名医夏颧家去世,先葬江阴,后移葬于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600多年来,倪瓒的作品离散四方,而现在离他最近的,就是这幅在扬州被发现最终收藏在无锡博物院的《苔痕树影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责编:张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