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江苏常州:新农人“智耕”丰收田,新科技拓宽“振兴路”

夏日的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眼下,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的种田大户杨洋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近千亩稻田的插秧工作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育秧稍晚,插秧得持续到七月中旬了。”驾驶着插秧机,杨洋与工人默契配合,一行行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植入水田。

刚完成20亩秧田的作业,他便利落地跨上电动车,赶往下一片水田。田埂边,一架植保无人机已蓄势待发。设定好参数,机翼低旋,以每秒4米的速度掠过水面,仅片刻功夫,十来亩地的“封闭药”喷洒作业便已完成。“先用药抑制杂草萌发,等秧苗扎根稳了,十来天后再打一次除草药,效果更好。”杨洋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着田间管理的要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位1989年出生的“新农人”,正用科技的力量,悄然重塑农耕图景。“以前天天穿西装,现在是天天跑田埂。”杨洋笑着说起身份的转变。他曾在企业工作,也做过婚礼司仪,每逢农忙常回家帮忙。四年前,杨洋毅然决定返乡,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百亩扩大到如今的近千亩。

“现代农业潜力巨大,乡村振兴机遇难得。”站在丁家村的稻田边,杨洋如数家珍地展示着他的“科技武器库”:精准高效的无人机、省时省力的插秧机、智能播种机……这些现代化装备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过去插秧季,几十号人得忙半个月。现在靠插秧机和无人机,700亩地10天左右就能完工,效率翻了几番。”为此,他每年在农机上的投入超过20万元,如今机械化率已高达90%以上。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在夜晚灯光稀疏的田埂间,设定好航线的无人机依然能稳定作业。

杨洋的革新远不止于机械化。从选种、育秧、田间管理到终端销售,他将现代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今年种的优质稻种是‘南粳46’,这个品种适应性强,米粒饱满,饭香浓郁,市场很认。”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致富,牵头成立的丁家锡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吸纳十多名村内劳动力,实现人均年收入约达5万元。

智慧农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据悉,今年薛家镇水稻种植面积约2500亩,以南粳5055、南粳46、华粳5号等品种为主,插秧结束后,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随即展开,以为秋天的丰收夯实基础。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