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把握非遗“焕彩”的数字化设计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当苗族银饰花样在虚拟现实中绽放新姿,当苏州评弹旋律通过算法生成跨界音轨,非遗正逐步突破时空界限,在数字文明中寻找“焕彩”密码。实践证明,数字平台为非遗“焕彩”提供了可视化、交互化的工具,重塑着非遗传播与消费的生态逻辑;用户参与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承模式,推动非遗从匠人的“独角戏”变为公众的“大合唱”;符号重构推动着非遗元素从传统语境剥离,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三者共同构成了非遗“焕彩”的创新逻辑,重新定义着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存在形态和文化价值。

平台为器:非遗数字转译的基础载体

非遗“焕彩”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需要发挥数字平台作用,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有效转换,借助数字平台的“新窑炉”,在技术与人文的“化学反应”中烧制出当代文明的“新瓷”。具体而言,一是要实现多维数据化。非遗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推动非遗“焕彩”,首先要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复刻其非遗基因。例如,福建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借数字化工程,用激光扫描仪“捕捉”木偶头冠的雕花细节,用压力传感器记录复制艺人操控线绳的力度曲线,用声纹分析仪解析艺人唱腔中的颤音频率,进而多维构建木偶戏的“数字基因库”,实现对非遗技艺的深度解码和数字化存储。二是要开展沉浸式体验。通过打造虚拟场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魅力。例如,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剪纸相关互动式学习情景,以手柄模拟真实剪刀操作,让用户跟随虚拟传承人学习基础纹样剪裁,降低体验门槛,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感。三是要实现云端协同。部分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受到地域限制,云端协同有助于打破地域壁垒,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启新的空间。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原料溯源;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可缩减订单生产时间;引入电商模式,可打通非遗销售链条;可整合非遗相关技艺视频、口述史、实物影像等丰富资料,搭建云端资源共享库,为不同地区的非遗研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线协作、交流学习提供基础。

用户共创:从“观赏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实现非遗“焕彩”,用户需要积极承担“文化共创者”的身份,借助数字平台提供的工具和场域,推动非遗从“师徒相传”的封闭体系,转向“全民参与”的开放生态。具体而言,可从行为参与、情感共鸣、价值共创三个维度展开。在行为参与方面,需遵循“核心技艺标准化、创作环节轻量化”的原则,激发用户参与兴趣,推动非遗传承和弘扬。例如,可开发“智能皮影师”程序,让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便可自动生成相关动态画面,将皮影戏的传统演绎转化为线上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尝试的非遗技艺体验,以提高用户对皮影戏的了解和喜爱。在情感共鸣方面,要发挥好数字平台的算法推送功能,科学构建“非遗内容推荐模型”,根据用户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数据,将相似风格的非遗内容推送给用户,实现“传统非遗符号—现代技术转移—用户情感共鸣”的传播闭环,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情感形成共振。在价值共创方面,可通过搭建“非遗元素库+创作工具+传播渠道”的生态系统,引导用户在了解原创内容的基础上,自发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例如,泡泡玛特的多款融合非遗元素的潮玩产品,正让传统与潮流在碰撞中催生新的文化范式。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主题的文创盲盒后,只需用手机扫一扫盒内卡片上的二维码,即可触发相关历史人文故事的在线讲解。与此同时,消费者还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盲盒手办照片,参与相关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由IP消费者转变为价值生产者,以全民参与的方式,让非遗从少数人的记忆转化为大众的文化共情,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符号重构: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再塑造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以符号重构促进非遗“焕彩”,需要对非遗背后的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解码和当代转译,锻造出非遗通向未来的创新钥匙。以符号重构促进非遗“焕彩”,需要构建“形制提取—语义解码—记忆抽象”的实践路径。一是运用形制提取,对非遗物质载体进行视觉基因解码,使非遗符号获得跨媒体应用的可能。例如,在图像采集方面,发挥高清相机、扫描仪等设备作用,对非遗物质载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图像采集;在特征提取方面,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面提取非遗物质载体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并生成数据资料,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二是需要运用语义解码,穿透视觉表象,挖掘非遗符号背后的象征体制,建立符号与文化的映射关系。例如,敦煌研究院对壁画“迦陵频伽”的神鸟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其“人首鸟身”“手持法器”的外形特征,解析出背后“佛教护法”“音乐神圣”的文化寓意。三是需要运用技艺抽象,将“只可意会”的经验知识转化为“可言传”的传承范式。可通过设计相应主题的体验场景,将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经验转化为可拆解的游戏化任务,引导用户在符号重构实践中,通过模块组合、色彩调配等操作,深度理解非遗技艺精髓。

刘 青(作者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数智化改革与实践”、蚌埠学院横向课题项目“新中式类项目设计质量和设计效果全过程研究与评估”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