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够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独特的文化根基与价值引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筑牢政治根基:深化使命担当与价值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且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士人精神的政治基因传承构成了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文化基础。从孔子“士志于道”的理想信念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都为思政课教师涵养政治素养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
传统师德的现代转化为强化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注入了道德力量。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等观念,对于塑造思政课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可通过研读经典文献、参与文化讲座等方式,将这些传统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
筑牢政治根基的关键在于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思政课教师需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如将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和而不同”理念升华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等。
厚植文化底蕴:提升育人自觉与实践能力
文化的厚重和自信决定着思政课的厚重和思想底蕴。思政课教师须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文化认知体系,以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育实践。
构建三维一体的文化认知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的基本工程。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学生架起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传统文化素养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者可通过“典籍研读—历史考察—现代阐释”三个相互支撑的维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创新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型是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文化育人应当遵循“价值引领—情感共鸣—行为塑造”的逻辑链条。在价值引领方面,可挖掘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如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思想转化为团结互助的教育资源。在情感共鸣环节,可通过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启智润心。在行为塑造阶段,可通过设计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重价值魅力。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育人闭环。
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师文化育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新的契机与可能,可分类建设经典文本的数字化资源库、图像影音资源库和互动体验资源库等,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资源匮乏问题。
创新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革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重构是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有机的体系融合。要以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为导向,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创新性。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教学是创新教学手段的时代要求。鉴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为学生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极大增强教学感染力,可通过对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使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思政课“潮起来”,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
构建文化融合的协同机制是教学创新可持续的保障。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互进关系,面向校内,聚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面向校外,主动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打造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教学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转化能力,即能够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应当代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这种转化能力既是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传统文化赋能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转化能力,思政课教师只有打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时代温度、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思政“金课”,才能卓有实效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许夕青(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基地第二批专项课题一般项目“红色文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2024NYJDYB02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