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一周热点 > 正文
机器人训练时学什么?居然是抓、取、放

新华日报财经讯 2025年6月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下称“训练中心”)在苏州吴江投用。在这里,机器人接受哪些训练?日前,记者来训练中心探访。

抓、取、放,每天训练8小时

手臂抬起,手腕轻转,从卡盒中取走卡片,然后手臂关节轻微调整,手腕下垂至桌面的卡槽处,将卡片放入其中一个卡槽。

“抓、取、放”这样简单的三个动作,在工作人员辅助下,一台人形机器人一天要练习8个小时。

在工作人员动作捕捉辅助下,机器人在反复练习“抓、取、放”的动作。

在机器人训练台的上方,一台屏幕上通过机器人关节处的摄像头以及传感器,记录着每个动作的现场画面,10—14幅数据图清晰记录展现出关节动作的每一丝细微变化。

为什么要做这么简单的动作?“训练和测试是为了实现未来的可信数据服务。”乐聚机器人合伙人、乐聚苏州公司总经理王松介绍,要打造具身大模型或通用大模型,对于来自真实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需求很明确。“它们每个动作被拆解为300—500条结构化数据,最终汇入国内首个年产能超200万条的具身智能数据库,为机器人‘大脑’提供学习素材,实现精准操作。”

30台“夸父”人形机器人每日重复抓取、搬运、递送动作8小时。据悉,目前该中心有30个采集工位,20余名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数据标注员将人类动作转化为机器可读指令,月产15万—20万条高质量数据。未来,通过解读训练指令,通过5G-A网络实现遥操作监控,将“黑匣子”训练转化为可量化交易的数据产品,未来按交付量收费。

在训练中心,机器关节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形成数据波动如实记录到后台中。

在最短时间内“上岗”

训练中心由吴江区大数据公司、苏州湾集团和乐聚公司联合组建合资运营公司进行日常运营。训练中心周边是270亩人工智能产业园,已引入从事石油管线检测的“昇腾机器人”,从事智能清洁家电行业的“简单有为”等8家企业。

目前该区域建有“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算力总调度规模预计能达到5000PFLOPS,强大的算力基础,为具身智能企业研发和应用构建了稳固的数据支撑体系。”江苏省吴江东太湖度假区招商局副局长商军说。

据介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已经开始训练的是涵盖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8个典型场景,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人形机器人能够正式“上岗”的场景。

目前乐聚将产学研转化周期压缩至“掌握基础技能”即上岗,在产线上持续进化。一方面测试融合与北京通研院合作的奔跑学习算法,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共建数据标准,促使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测试到产线应用仅需1年左右时间。

训练中心的模拟产线上,机器人也要通过日复一日地练习掌握工作“技能”。

不仅如此,训练中心与高校联合攻关技术痛点。目前由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提供新工科人才,工联院江苏分院,破解高校技术“离场景太远”痛点。依托龙头企业,区域正在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合作培养重点领域人才。

“我们还将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联动,为企业提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投后增值等服务。”商军表示。

作为江苏省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苏州已聚集超过600家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3家,其中有80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核心企业。到2024年,苏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达1395亿元,形成了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探索机器人“技能”数字资产化

现阶段预计到明年一季度,8个场景中会有1—3个场景产生落地应用。与此同时,训练中心的运营公司还在启动孵化团队招募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产学研以及行业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训练中心,最终通过数据形成具身大模型集成到机器人上,一起共享数据成果。”王松说。

“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这是从0到1的实践,机器人在训练中心掌握基础要领就可以进厂‘上岗’,单一技能的训练周期预计需要数月完成。”王松坦言,面对实际场景需求,机器人目前如同初生的婴儿,其动作泛化仍需数万条数据积累。在亨通集团的流水线上,20台夸父机器人搬运线缆时实时回传的12万组力学数据,正反向优化抓取算法。

此外,该训练中心也在探索数据资产化,实现数据成果价值最大化。目前,吴江依托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探索机器人技能数据确权,计划年底前建立数据交易闭环。

训练中心里,让机器人通过实景特训掌握“上岗前”的基本技能。

从产业发展路线来看,在上海的张江异构训练场聚焦“国家队”持续研发创新,在北京的首钢园打造百万级数据工厂。江苏基于丰富的产业场景,选择了一条更贴近产业的路径,在训练中心,机器人正成为持续进化的“动作工人”。扎根工业场景的实际需求,江苏在机器人产业竞速中找到独特支点,即当标准化动作数据像螺丝钉一样可量产、可交易,机器人的“灵活双手”才真正触达产业化的门槛。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责编:陈公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