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张锁龙、曹志敏。他们,也正是“倾听‘老兵的声音’:忆初心、话传统、强作风”主题党日活动的主角。虽然年事已高,两位老兵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3年2月12日,张锁龙穿上军装26天就赶赴抗美援朝战场,分配在铁道兵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抢修战斗。1965年5月,又接到命令开赴越南援越抗美;此后又参与建设黎湛、鹰厦、湘黔等六条铁路建设。
当张锁龙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峥嵘岁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对美帝国主义战机的轰炸扫射,作为铁道兵的他和战友们丝毫不惧。他说:“《长津湖》中物资运输的镜头背后,站着的就是我们铁道兵。我们有很多战友倒下,但我们还是坚强地完成了铁路系统的抢修、运输和防空斗争。要知道,我们完成的,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老人的话让在场师生党员对党员、对军人的先锋模范意义有了更鲜活的感悟。驻院思政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琨说:“老兵们用一生诠释党员的担当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把这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日常,让红色火种在学生心中燎原。”
赴死决心,剃了光头上战场
曹志敏拿出一系列照片以及他的作战记录本,分享他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在朝鲜礼成江畔南川道上滩洞志愿军炮兵某师团轮战。一张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的证件照格外醒目——当时不到二十岁的他没戴军帽、没有头发。他解释道:“我们那一批炮兵都有着在朝鲜赴死的决心,剃了光头上战场,就是为了死了之后尸体好处理。”
1958年,曹志敏又奉命担任炮兵射击指挥员。“这是我当时所用的作战记录本,如今已经发黄。”曹志敏于2020年10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荣获三等功6次,嘉奖8次,他还保存着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
曹志敏的话语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聆听他的故事后,师生党员沉浸在历史的余温里,久久回味。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辅导员孟黎表示:“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老兵精神在师生心间扎根。我们要借此让初心教育、国防教育融入学院发展血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续写时代华章。”
不负先辈,砥砺前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两位老兵正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的军装或许已褪色,但胸前的勋章永远闪亮;他们的脚步或许已蹒跚,但革命精神从未老去。
两位老兵还分别接受了“惟实”卓越创新团队与“青溯援朝,薪火寻光”实践团的单独访谈。同学们围坐在老人周围提问,两位老兵耐心地回答学生们的问题,鼓励年轻一代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老兵讲述字字千钧、句句滚烫,这是最生动的党课,也是最鲜活的‘大思政’教育,更是最深刻的精神洗礼。”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新春说,我们要秉承老兵在艰苦卓绝中锤炼出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改进作风,把老兵们用牺牲换来的“好传统”,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硬作风”。(蒋相杰 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