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运河原点VS太湖明珠,扬州与无锡的“水韵文心”之约

7月5日,“苏超”第六轮,扬州将在主场对战无锡。

若说上月苏州与扬州的“风雅德比”是园林与运河的千年唱和,此次扬州与无锡的对话,则更像水脉相连的故友重逢:一个因运河而兴,文脉如流水绵长;一个依太湖而盛,风华似湖波浩渺。

当足球的呐喊撞进两座江南名城的文化肌理,这场“水韵文心”之约,注定是一场关于传承与生长的双向奔赴。

水脉

运河涛声与太湖潮音的千年交响

水,是江南城市的生命密码,更是扬州与无锡的文化基因。

扬州的水,是流动的历史长卷。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不仅勾连起长江与淮河,更让扬州成为“中国运河第一城”。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与长江入江口,施桥船闸

从唐代“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漕运盛景,到清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传奇,运河水不仅滋养了城市的经济命脉,更沉淀出“运”的智慧: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南河下小盘谷

如今,扬州古运河畔的东关古渡仍泊着画舫,两岸的青砖黛瓦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流动的文化史诗”之姿,将从春秋到当代的运河记忆浓缩于1.8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在三湾生态公园,健身步道与古纤道并行,水杉林与古码头相映,千年运河正以“幸福河”的姿态融入市民日常。

三湾生态公园

无锡的水,则是浩渺的生态诗章。若说扬州的水是“线”,串起历史的珠玉;无锡的水便是“面”,铺展自然的画卷。

鼋头渚

太湖三万六千顷,无锡坐拥最美的“梅梁湾”沿岸。从春秋时范蠡携西施泛舟的传说,到宋代李纲“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的哲思,太湖不仅是“鱼米之乡”的丰饶之源,更孕育出“和”的哲学,与自然共生、与时代共融。

鼋头渚的樱花雨落进太湖,红嘴鸥掠过蠡湖的波光;沿湖的阖闾城遗址公园,将春秋争霸的风云藏进草木深处;而环太湖公路上,骑行者的身影与渔民的归舟交织,演绎着“太湖生态带”的现代注脚。

鼋头渚长春桥夜樱

两座城市的水脉,看似一“线”一“面”,实则同频共振。

扬州人修运河“以水为媒”,无锡人治太湖“以水为魂”,本质都是对“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扬州的“运河+旅游”让古渡重生,无锡的“太湖+科创”让湿地焕新;扬州人在古运河边喝早茶听评话,无锡人在太湖畔品毫茶读诗书。

水,早已从地理符号升华为精神图腾,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

园韵

盐商雅趣与文人风骨的别样绽放

园林,是江南文化的“微缩景观”,更是扬州与无锡的美学注脚。

扬州的园林,藏着“商”的烟火气。因盐运而兴的扬州,园林多由盐商建造,既讲究“面子”的恢弘,又暗含“里子”的巧思。

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春山用笋石点出“雨后新竹”,夏山以湖石叠出“云蒸霞蔚”,秋山借黄石塑就“层林尽染”,冬山则用宣石映雪,“一园藏四季”的构思,既彰显盐商的财力,更暗含“富而好礼”的追求。

何园的“片石山房”,以“石涛叠石”的绝艺成就“人间孤本”,复道回廊连通中西建筑,漏窗花影里藏着盐商“通江达海”的视野。

何园

这些园林不似苏州私园的“小隐于野”,更像“大隐于市”的社交场。厅内摆宴、廊下听戏、池中观月,盐商的财富与文人的雅趣在此交融,最终沉淀为“雅俗共赏”的城市气质。

寄畅园

无锡的园林,则浸着“士”的书卷气。从明代“东林八君子”的寄畅园,到近代荣氏家族的梅园,无锡园林多与文人、学者、实业家的精神追求相连。

寄畅园是“中国园林借景艺术的典范之作”,借锡山之秀、惠山之幽,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思推向极致;园内的“八音涧”引二泉活水,水流过石,叮咚成韵,暗合“大音希声”的东方美学。

梅园

梅园由荣德生先生建于1912年,遍植梅树,取“香雪海”之意,既为纪念其兄荣宗敬,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勉,将实业救国的理想融入一草一木。

这些园林不重雕梁画栋,而求“以小见大”的意境,正如钱锺书笔下对江南老宅的描写:“天井里的青石板被雨洗得发亮,墙根的青苔爬上砖缝,倒比新刷的白墙更有味道。”

瘦西湖

扬州园林的“商而雅”与无锡园林的“士而朴”,恰是江南文化的两面:前者是“富而思文”的主动选择,后者是“文以载道”的自然流露。

文魂

评话弦歌与院士星光的代际传承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扬州与无锡的“文魂”,既藏在传统曲艺的弦歌里,也亮在当代才俊的星空中。

冶春茶社扬州早茶

扬州的文脉,是“活”在市井里的烟火气。

清晨的冶春茶社,老茶客们端着绿杨春,听一段扬州评话《武松打虎》,惊堂木一响,“武二”的侠气便漫过茶盏;傍晚的东关街,扬州清曲的琵琶声从冬荣园飘出,“月子弯弯照九州”的唱词,勾着游客的脚步。

扬州东关街曲艺小剧场芍药园子

这些看似“老派”的曲艺,实则在创新中“破圈”:扬州评话演员用“脱口秀”的方式讲《鉴真东渡》,让年轻人在笑声中记住历史;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跨界合作,《烟花三月》的新唱版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惊人播放量。

正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少华所说:“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化石’,越接地气,越有生气。”

东关街

无锡的文脉,是“立”在天地间的家国志。

这座“院士之乡”,走出120位两院院士,钱锺书、钱伟长等无锡籍大家的传奇故事,让“无锡才”成为中国科学界的耀眼符号。

东林书院

从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的箴言,到荣氏家族“实业救国”的实践,无锡的文化基因里始终奔涌着“经世致用”的血液。

如今,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以钱伟长为终身校长的上海大学与无锡携手共建校区,将“爱国、敬业、创新、奉献”的校训融入学子成长;惠山古镇的泥人博物馆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运用3D打印技术重塑经典“大阿福”,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太湖之畔的“蠡湖未来城”,正汇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领域的顶尖团队,续写“无锡才”的科创传奇。

惠山古镇

扬州的“市井文脉”与无锡的“家国文心”,看似路径不同,内核却同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当扬州评话遇见无锡泥人,当运河故事碰撞太湖传奇,两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的浪潮。

惠山泥人

7月5日的哨声即将吹响,但比胜负更动人的,是看台上无锡球迷为扬州队加油的呐喊,是赛后两队球员在东关街共饮绿杨春的热络。毕竟,真正的城市故事,从来都写在烟火里、长在文脉中,而足球,不过是让这些故事更鲜活的注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鑫津  杨铖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韩然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