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智化技术飞速发展,学校课堂教学形态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上,更涉及到课堂教学形态的根本转变。当前大多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了新一轮“数智+”高校思政网络教学的变革热潮,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变,学校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过度依赖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减弱。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网络直播完成课程讲授、考勤管理、课堂讨论等,但后期数据呈现有一定的局限性,关注的仅仅是可量化的行为数据,如登录次数、考勤、答题正确率等,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深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学生课堂参与度、社会参与度降低等问题,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获取、分享各种信息,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虚实融合不当,情感共鸣弱化。网络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局限于文字、画面等虚拟形式,缺乏面对面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传递空间被压缩,情感教育的深度和效果受到削弱,VR技术虽能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但过度依赖虚拟场景,会导致学生与现实社会脱节,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出现部分教师缺乏数智化教学技能、学生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等现象,纯算法评估难以替代教师的经验判断和人文关怀。
网络环境影响加剧,信息真伪难辨。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一代网民的年龄越来越小,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繁杂信息充斥着网络,尤其是0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表达想法、开展交流,网络的特性在给大学生网民带来海量信息、表达自由的同时,也为错误思想和负面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诱发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形成,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真实事件的判断,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复杂性。
为提升数智化技术应用,遵循“技术为辅、育人为主”基本原则,提出以下措施:
强化人机协同,激发学生思想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践行中,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借助智能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首先,教师可借助数智技术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任务设计,强化人机协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化对理论内涵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实践活动的真实参与,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的根本转变。其次,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结合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全面客观评判学生的成长,在师生互动中既给予肯定与支持,指出亮点和创新点,也对偏离主流价值观或逻辑欠妥的观点及时引导纠正,在科学评判过程中释放学生思想活力。
打造个性化学习,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应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深化数智教育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适应“云上思政”这一新时代的教育新常态。首先,依托云计算技术搭建一体化思政教学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学情实时监测与精准判断,通过优化算法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培训大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等能力。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自主构建价值观的能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是外在引导与自主构建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平常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学生的内化、吸收,仅靠教师的规劝和引导,很难取得实效,思政教师应善用时事热点,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其开展自我反思和审视,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有效抵御虚假信息干扰。
创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讲好红色故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红色故事,开发VR思政教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构建三维立体化党史教育数字展馆,设计交互式情境模拟教学模块,通过沉浸式教学场景创设,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带动学生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中国”二字的温度,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引路人。为更好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新媒体技术培训,重点培养教师运用智能备课系统、在线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能力,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核及方法原理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其次,深化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建立常态化学情调研机制,指导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创新运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同时,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舆情智能预警系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以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历史实践证明,封闭的环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消极影响,高校思政课同样如此,封闭的教育理念难以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数智化赋能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为构建全域思政教育资源云平台、协同机制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通过直播、录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全域思政教育资源云平台,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课程、案例、师资等资源共享;通过搭建虚拟教研室,促进优质教学方法的快速传播,不仅有效构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提升了教育效率、拓宽了知识传播渠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同时各高校通过建立资源贡献激励机制,可形成可持续的校际资源共享生态,但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导性,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数智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程艳蓉(作者单位: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党建专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廉洁文化教育研究”〈24SKDJ053〉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