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教育 > 正文
建筑可鉴史!常州工程学子用专业视角解码抗战建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暑假伊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红筑抗日寻迹团”师生团队深入南京 10 处抗战纪念地,以建筑工程专业视角开展 “行走的红色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专业解读、影像创作与社会调研,将抗战建筑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用青年之声讲述砖石背后的民族记忆。

十处遗址串联历史脉络,专业视角激活建筑叙事

从利济巷慰安妇旧址的沉重过往,到光华门堡垒的战斗印记;从中华门城堡的军事防御智慧,到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工业抗战记忆,团队足迹覆盖南京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大纪念地。在拉贝故居,同学们结合建筑布局解析 “国际安全区”的空间保护逻辑;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通过纪念碑的造型设计解读 "航空报国" 的精神意象。

千份问卷锚定传播痛点,影像创作讲述青春话语

为精准对接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认知需求,团队提前开展“抗战建筑文化传播效果调研”,回收有效问卷 1200 份。数据显示,73% 的受访者认为 “建筑类遗址能增强历史代入感”,但 62% 的青少年表示 “传统讲解方式难以引发共鸣”。针对这一现状,团队创新采用 “专业解读 + 情景化讲述” 的影像叙事模式,制作“建筑里的红色密码” 系列短视频,用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鲜活语言,讲述那些刻在砖瓦里的民族抗争故事。

青春之声传递历史重量,实践育人构建红色闭环

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冒着酷暑,累计拍摄素材 1500分钟,录制短视频10个,推出系列微信5期,整理出《南京抗战建筑红色故事集》,收录包括“正觉寺丛葬地:废墟上的和平祈愿”、“航空烈士纪念碑:金属羽翼下的苍穹誓言”等 10 个深度故事。

“我们不是简单记录历史,而是从建筑的功能布局、材料工艺中挖掘被时光掩埋的叙事线索。”团队负责人葛扬介绍,建工专业学生特别关注建筑如何成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比如邵家山碉堡的射击孔朝向与战术防御的关系,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的院落结构如何承载战时联络功能。这些基于专业认知的解读,让静态的建筑遗产转化为 "会说话的历史证人"。

这场兼具专业深度与青春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职业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当年轻的建工学子用专业眼光重新发现抗战建筑,当历史的重量通过青春之声再次回响,常州工程学院“红筑抗日寻迹实践团队”正以独特方式诠释:最好的纪念,是让历史在当代青年的认知中重新 “活”过来。(周丽娟 张理)

责编:李艳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