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行业动态 > 正文
煌煌杏林史册,巍巍医道名门 清代中医大师吴鞠通与极医堂

极医堂,创立于1822年(清道光二年),隶属于吴鞠通研究院,其意取自药王孙思邈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意在将吴鞠通的中医秘方和疗法留存下去,造福桑梓,恩泽苍生。 ——[题记]

吴瑭、字鞠通。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是中医学史上极具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汉代名医张仲景并称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史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他的《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医学必修的“四大经典”,可见其影响深远。

吴鞠通集百家之长,将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创立“三焦辨证”学说,使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充分完善,擅治慢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以及心理疗法等颇有造诣。

【薪火燃·传世】

吴鞠通出生在淮安一个穷书生家庭。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吴父因病久治不愈而亡,吴鞠通哀痛欲绝,从此弃儒习医。乾隆癸卯年(1783)选副贡入太医院参与《四库全书》医书的编写检校,期间通研古今医学典籍,获益匪浅,26岁即业医京城。

乾隆五十八年(1793 ),京都温疫肆虐,不少病患因治疗不当而亡,吴鞠通学以致用奋力施救,活人无数,名声大振。

道光二年(1822),创立了极医堂。垂暮之年的吴鞠通衣锦回淮,望能将其多年掌握的中医秘方和疗法留存下去,造福桑梓。自此,极医堂延续近两百年,期间虽历经战火动荡,一度停诊,但在极医堂后辈及拥趸的共同努力下,再度挂牌行医,自此薪火相传,屹立杏林。

【人间道·岐黄】

为了传承中医国粹,弘扬吴鞠通医者仁心的精神,“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立“极医堂中医为其从属”。历经三个世纪的行医积淀,极医堂完整传承了以吴鞠通为代表的中医精华,并不断收录整理散落民间的古法秘方。其技术、疗法被极医堂广泛应用在治疗重大慢性疾病及调理康复中,效果显著,成绩斐然。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极医堂遵循“上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以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行医准则,济世于民。

【稀世臻·天物】

极医堂选用年份道地药材,如长白人参、霍山石斛、那曲虫草、焦作熟地黄、秦岭淫羊藿、和唐巴戟天、阿拉善肉苁蓉、蒙古野黄芪等。在中药古法炮制基础上,极医堂遵循古法熬制膏方、老药师手工配制,代煎代配服务,使疗效更显著,服用更便捷,口味上也有所改善。

在中医诊疗基础上,极医堂将中医秘方与古法深度结合,加以补充完善,形成了中医诊疗、道地药材、膏方制作、代煎代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中医体系。极医堂秉承古训:行医务正不得欺世,做药务真不得欺客。这是极医堂的承诺,更是全体同仁沿袭百年的拳拳匠心。

【破壁行·弘扬】

极医堂,根深才能迎风长--------

中医传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立“极医堂中医”为其从属。历经三个世纪的行医积淀,完整传承了以吴鞠通为代表的名医精华,在无数医案中整理出与安宫牛黄丸同出一脉的系列古方,加之收录了许多散落于民间的古法秘方,整理成极医堂33方,膏丸丹散,不一而足。

极医堂将“三分治七分养,先治其标,后固其本的特色中医理念”广泛应用在治疗重大的慢性疾病及其调理康复中,疗效显著,成绩斐然。

责编:应巧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