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941年11月,24岁南京六合青年郭裴(培)基参加新四军,1945年在与日军战斗中牺牲,倒在抗战胜利前夜,党和政府对其家属给予了抚恤和关怀……7月7日,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在南京市档案馆开展,包括新四军战士入伍申请、阵亡抚恤、根据地发行的“抗币”,印制的粮票、草票等一批珍贵档案与公众见面。
本次展览以南京人民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20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和图片资料,展现了从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建立至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的壮阔历程。展览生动还原新四军东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南京周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及深入城内进行地下斗争的峥嵘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经过精心策划,我们联合举办了这次档案展。”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潘莺介绍,展览共设“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铁军东进 驰骋江南”“敌后斗争 砥柱中流”“深入虎穴 石城暗战”“伟大胜利 彪炳史册”“旧址新颜 红色传承”6个篇章,其中有不少南京周边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档案、地下党的档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其中包括在新四军完成组建后,下一步向哪里发展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连续发出的“三封电报”。
其中一封电文中毛泽东向项英指示如何建立根据地、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等内容,为新四军指明了以茅山山脉为中心、挺进苏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向,颇为珍贵。

同样珍贵的是根据地印发的粮票、草票等,作为向群众借粮借章的凭证。档案显示,部队和党政机关凭粮票可向粮站提取大米或向附近村交换粮食。村民可凭换进的粮票和饭票结算领取粮食和现金。这些票证也是我党我军严守群众纪律、深受群众信任的证明。
除了粮票、草票外,由于日伪在沦陷区既用伪币代替与排斥法币,又大量兑取法币到抗日民主根据地来抢购粮食及农副产品,对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为保障根据地人民利益,稳定金融物价,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金融机构,发行“抗币”作为根据地商品流通的媒介。
此外,档案还显示,在抗战期间新四军就建立起较完善的抚恤制度。郭裴(培)基档案就完整地包括郭裴(培)基入伍证明书,1950年六合县人民政府程桥区公所签发的抚恤申请书,以及郭裴(培)基同志家属郭史氏领取抚恤大米六百市斤整的收据。今日读来,令人既感且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