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江苏大地上先后发生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正面战场重大战役;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驰骋江淮河汉,战斗在日伪军麇集的大本营;美苏等国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血洒江苏,共同谱写了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壮丽凯歌。
为铭记反侵略正义历史、缅怀在苏牺牲抗日军民,深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新华日报即日起推出“浴血江淮河汉 驰骋华中敌后”系列报道,以实地采访和无可辩驳的史实,生动展现中国军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军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和胜战密码,以80年来战地的今昔对比,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江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激励全省人民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墓迎来英烈亲属和各界代表的凭吊。
以紫金山为背景,15米高的航空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视线顺着如两把利刃的纪念碑向上瞻仰、仰望天空,战机引擎声、机枪哒哒声、炸弹呼啸声,恍然似在耳畔。
88年前,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航空队并肩迎战连番来袭的日军战机,迭挫强敌,血洒长空。雄鹰们的奋战和牺牲,以及对雄鹰的缅怀和传颂,从未因时光而稍有褪色。

雄鹰并翼,浴血南京上空
当天上午,专程从兰州来宁的抗日航空英烈王建达的侄女王萍为烈士献花,并代表家族将珍藏80年的“功高云汉”纪念银杯捐出。“银杯承载着家族几十年来对先辈的追思。捐出银杯,是希望它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让更多的人透过银杯感受到先辈的家国情怀和用生命卫国的勇气担当。”王萍说。
那段历史的确充满了勇气和担当。1937年8月15日,侵华日军航空兵首次对南京发动空袭,此后直到南京沦陷,日寇屡次进行无差别轰炸。驻防南京及周边的中国空军战机频繁起飞拦截,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战机也损耗严重,戴广进等飞行员血洒长空。当年11月,南京失去空中保护。

“日军曾经在11月10日、11日和15日三次轰炸南京市区,都没有遇到空中抵抗,南京逐步陷入‘有空无防’的危急局面。”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告诉记者,直到11月22日,南京重新有战斗机升空迎敌。这天,日本报纸和文献记述,日机飞临南京空袭,还投放劝降书,不料遭从未见过的新型号中国战机迎头痛击,一架舰载机被击落。实际上,这是苏联援华航空首战。
“虽是刚刚长途赶来,并且还不熟悉日军航空兵战术,但是已取得了击落敌机、击毙敌人的战绩。”胡卓然说,被击毙飞行员宫崎康治曾5次空袭南京,曾在南京大校场机场上空击落过中国空军全正熹、游云章驾驶的轰炸机,苏联援华航空队首战就为两位烈士报了仇。
遗憾的是,当日苏联飞行员也有牺牲。路透社从南京发出的电讯稿介绍,日方来袭9机中方7机在市中心上空激战,1架中国战机中弹起火坠毁。这架战机,由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驾驶。“他是中苏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期间作战牺牲的首位苏联飞行员,年仅24岁。”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江勤缘说。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有31座英名碑,镌刻4299个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中外航空烈士英名,包括236个俄文名字。其中有6人牺牲于南京。“1937年11月至12月上旬,中、苏飞行员击落日机20架,对侵犯南京的日机实施了多次袭击,志愿航空队还以大校场机场为基地,轰炸过日军在上海的据点及设施。”江勤缘告诉记者,南京沦陷前夕,中苏战机被迫撤离。“回头看,苏联志愿队帮助中国空军在最危难的时候稳住了阵脚,参与了阶段性的防御作战,为保卫南京作出了贡献。”
鲜血凝成的友谊,江苏从未忘记
中国人永远记得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朋友。7月7日,“‘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主题影像展”全国巡展首站在宁展出,80幅历史影像回顾了1942年中国军民携手营救轰炸东京后迫降中国的美国飞行员的感人故事。在抗日航空烈士英名碑前,库里申科、涅日丹诺夫等苏联烈士的展板,向人们介绍着他们的英勇和永远定格的面庞。

涅日丹诺夫幼年时的照片和身着飞行服的英姿,是在许多人不懈努力下重现于世的。10年前,人们还不清楚涅日丹诺夫等烈士是怎样的人,有的史料甚至认为苏联援华航空队首战是从武汉开始。那年,胡卓然从南京图书馆馆藏俄文书籍中首次找到了涅日丹诺夫的详细信息。那年,也是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为南京晨报记者的成岗赴俄采访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保卫战。行前,胡卓然向他讲述了烈士和烈士家乡伊尔比特,建议他有空时关注下。
“我想既然来了,就要去调查一下。”成岗在采访间隙,找到熟悉地情的中国留学生小姜、小乔,一同开始了追寻。
第一站伊尔比特市户籍管理处,工作人员安娜热情为远方来客提供了帮助,但遗憾地查无此人。“我们失望地回到伏尔加格勒,小乔打来电话说,对方再三查找,发现有一批档案转移到了伊尔比特人文历史博物馆。我们又去,就找到了涅日丹诺夫的资料。”成岗回忆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批资料是烈士母亲留下的,包括4张照片和烈士原始档案。“能够想象烈士母亲是在多么悲痛和骄傲中,一直保留着这份资料。”填补这段历史空白的成岗感到,烈士母亲一定也希望更多人认识自己的儿子,因此极力劝说馆方向江苏捐赠这份档案,终于促成俄方派员飞赴南京,捐献资料并凭吊了家乡烈士。
如今,涅日丹诺夫的资料和照片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多个抗战主题场馆展出,让越来越多中国人认识这位为国际友谊牺牲的烈士。认真细看苏联援华抗日航空历史专题展后,南航金城学院飞行技术专业2024级学生傅文博感慨:“88年前中苏飞行员曾患难与共,用鲜血凝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弘扬抗战精神,传承战斗友谊。”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追寻历史记忆的脚步从未停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还有一些空白碑矗立于草木间,等待有幸被镌刻上英名。一些苏联飞行员当年使用化名参战,让寻找他们难度大增,但寻访从未止步。今年5月7日,首批18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获得更新,既有对不准确信息的勘误,也补充了英烈姓名拼写、出生时间、牺牲时间、军衔、岗位信息等新信息。“每年5月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后,俄方都会派人到抗馆向航空英烈敬献鲜花。我们也会和俄方共同努力,搜寻更多的文物史料,让航空英烈的事迹广泛传播。”江勤缘说。
铭记有空无防,锻造我们的钢铁苍穹
7月7日,南京发出高温预警,地面温度超过40℃。15岁的高中生秦芷萱和母亲一道来到南京大校场机场旧址,认真地把鲜花放在机场跑道上,缅怀88年前从这里起飞迎敌却再也没有回来的勇士。

受长辈影响和家庭氛围熏陶,秦芷萱对历史极感兴趣。课上课下广泛阅读近代史特别是抗战史,一个个细节让少年萌生了“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近这些难以忘怀的岁月”的想法。上中学后,她在家人支持下常去寻访历史遗迹。读到中苏飞行员保卫南京的历史,她注意到飞行员们是从大校场机场起降,就想去实地看看,“在这段友谊故事的发生地追忆支援我们南京的苏联飞行员。”
本以为在市区寻访并不困难,但转车到机场旧址附近,秦芷萱发现这里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早已不是历史照片上空旷的模样。绕着各个工地围挡转了半天没什么发现,秦芷萱想起看过的南京老地图标有跑道走向,用手机地图对照发现确实有一大片这样走向的空地。循着线索东绕西绕,她终于发现了如今依旧宽阔的机场跑道。“找到这片区域之后,我很激动地拍了很多照片。后来我把这些照片发给志愿活动指导老师,听说有记者按照线索还到这里拍摄和采访。”小秦很是自豪。
乘飞机时,秦芷萱多次透过舷窗俯瞰过南京,这让她想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时,看到日军空袭南京的景象。“觉得非常可怕。我也看过很多航拍南京的视频,对比今天生活的市区,我更感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是沐浴在和平阳光下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珍爱和平、铭记英雄前辈。”
长期“有空无防”的屈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投身航空事业,从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迈向建设航空强国。近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第一党支部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捐赠了一批抗战史料和人民空军现役战机模型,希望以此展示我国通信技术发展与空军建设的时代跨越,激励青年一代在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勇攀高峰。而曾在日军战机轰炸中饱受蹂躏的古都南京,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航空航天产业一批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正在这片土壤里拔节生长。
作为青年航空人,傅文博将我国自行研制的歼-35隐形战斗机模型赠给王萍。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传承和象征:“我们当以敬畏之心保障每一次航班,用专业与责任托举祖国的空中桥梁,让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天空,永远回荡着发展的轰鸣和幸福的笑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黄欢
摄影 邵丹
部分图片由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及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