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智库专家看苏超|“苏超”出圈背后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从彭城徐州的球迷呐喊,到太湖之畔的创意助威歌;从亲民票价点燃的消费热潮,到综合效益释放的经济活力,“苏超”火爆背后,是地域文化、体育激情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所迸发出的强大能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逻辑。这场始于绿茵场的全民狂欢,不仅书写着体育产业创新的江苏方案,更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脉动与文化活力的重要窗口。

地域文化自信,体育赛事激发集体认同

江苏独特的经济格局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为“苏超”提供了天然的竞技舞台和文化土壤。2024年全国GDP过万亿城市中江苏占5席,其中苏州(2.67万亿元)、南京(1.85万亿元)位列全国十强,这种极具特色的经济矩阵,为赛事注入强劲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张力。同时,江苏人文底蕴深厚,无论是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扬州和镇江的“早茶德比”,还是苏州和无锡的“太湖归属战”、南通和连云港的“海鲜兄弟连”……各类充满地域梗的城市互动,折射出江苏地域文化在历史纵深、生活方式、生态禀赋与江海特质等多维度上的深度交融与多元共生。

如果说经济实力强是底气,文化自信是精神内核,那么“苏超”凭借其广受众、大场面、低门槛的赛事设计,成功将这份文化自信具象化,转化为全民可参与、可感知、可分享、可共鸣的鲜活地域认同。尤其当官方主动拥抱民间梗文化,完成了地域认同的“双向奔赴”,让江苏文化在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南京发布“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苏州官微改编评弹《阿莲》喊话连云港,南通推出“叫南哥”系列周边,这种放下身段的互动,既彰显了体育赛事的精神感召力,更体现了文化自信所激发的全民创造力。

文体旅商共振,释放赛事流量乘数效应

赛事经济的本质,在于将文化需求有效转化为消费需求,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开赛近两个月的“苏超”已创造场均观众破万、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超亿次的现象级热度,其中南京对阵苏州的“江苏德比”更以超6万人的上座率,刷新中国业余球赛单场观赛纪录。当苏州球迷用评弹唱响助威歌,场外大闸蟹市集热气升腾;当淮安主场碰上“欢乐龙虾宴”,三日小龙虾消费量高达上百吨;当南京主场邂逅“国际啤酒节”,啤酒泡沫与欢呼声奏响仲夏之夜狂欢交响曲。“苏超”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传统体育范畴,不仅推动赞助商数量从最初的6家持续攀升,也强势推动了体育与文旅、文化元素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足球的狂欢,更是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转化为经济动能的生动写照。

票根经济正在成为连接赛事与消费的关键纽带。江苏各地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推动“票根+”模式,以多元文旅活动和优惠政策,深度挖掘票根经济潜力。南京推出“跟着‘苏超’购南京”活动,球迷凭票根享多重优惠;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特产销量倍增;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苏州则将评弹、园林等地域文化符号融入赛事,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从最初的凭票根享优惠,到跨业态联动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这种“赛事引流—消费留存—产业联动”新模式,正在重塑区域消费生态。

优化文化供给,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双向协同

当物质条件日益富足,人们会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对归属感与尊重感的精神追求,这种对情绪价值的迫切需求正在重塑消费逻辑和市场格局。“苏超”精准捕捉到这一社会心理变迁,以“欢乐足球”“草根足球”的定位打破传统竞技体育的严肃性。秉持“全民参与”“你行你上”的理念将普通民众推上赛事主角,参赛球员中六成以上来自教师、快递员等平凡岗位,其低门槛和高参与性营造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地域归属感。

“苏超”现象构建了新型的社会互动范式,为地方政府优化文化供给提供了宝贵启示。赛场上,业余球员们以凌厉的攻势和顽强的拼搏诠释着“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场下“零冲突、零垃圾”的文明观赛纪录刷新了人们对足球文化的认知。同时,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放大了赛事的社会价值,从江苏省政府将“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正式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文旅部门推出特色观赛套餐、铁路部门开通“球迷专列”等一系列落地举措,形成“政府+市场+大众”联动的强大合力。当体育赛事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地域认同和社会价值追求时,便能突破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深化人文经济价值,以赛事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赛事经济的价值不应止步于短暂的“现象级热度”,要以系统性思维深化赛事的长效价值,将短期“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能量”。将赛事纳入城市年度重大活动统筹,完善文旅、商务、交通、体育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部门权责清单与数据共享平台,全方位提升赛事的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深度挖掘足球文化内涵,嫁接城市特色文化基因与重大活动资源,通过丰富多元的融合形式,延长赛事产业链,提升赛事附加值,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让赛事经济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和基层体育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服务民生”的长效运营机制,高效利用社区闲置空地、公园等场地,建设小型足球场和健身设施,完善基层体育设施网络。常态化组织社区足球联赛、亲子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活动,为赛事经济奠定可持续的群众基础。

王 聪(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人文经济学实践案例研究”“人文经济学发展研究博士工作站”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