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类主体、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通过整体、纵向、横向三维协同运作,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框架与实践路径。
整体部署协调,
统一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和行动
整体部署协调是一体化系统整体维度的运行方式。应加强思想引领和组织领导,对一体化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协调一体化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关系,使一体化建设工作者统一思想和行动,共同绘就一体化建设“同心圆”。要加强思想动员和方法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体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紧扣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持续做好整体规划和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决策机构,明确各层级一体化建设管理机构及负责人。出台相应的政策文本,指导一体化建设实施推进。应统筹各方资源,明确任务分工,系统推进师资培养与配备、教材修订与开发、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打造、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等工作。要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督导和结果运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确保一体化建设质量。
纵向螺旋衔接,
贯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
纵向螺旋衔接是一体化系统纵向维度的运行方式。应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系统设计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体系和方法策略,坚持主线贯穿、梯度递进原则,实现各学段教育的连续性发展与层次性跃升,推进育人全程的有机衔接,跑好不同学段“接力赛”。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目标的递进衔接。小学阶段聚焦道德情感启蒙,初中阶段夯实思想基础,高中阶段着力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强化使命担当。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科学设计教育内容的难度梯度、思想深度和涉及广度,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序列,切实避免简单重复、学段倒挂和衔接脱节。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构建与之适配的教育方法体系。小学阶段主要以参观体验、情景演练、游戏活动等具身化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主题研讨等常识性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主要开展议题辨析、价值辩论、时事评析等深度学习,大学阶段主要组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探究性活动。
横向协同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资源
横向协同优化是一体化系统横向维度的运行方式。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指向需在学段层面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过程实施方案,并进一步细化为单次教育活动中各类教育要素的系统性协同和整体优化。需通过科学设计实现资源系统集成,打好教育要素协同优化的“组合拳”。一方面是教育过程要素的整合贯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目标、主体、内容、方法等要素,应以国家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为基点,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定适切的教育目标,进而确定目标导向的教育内容,并选择适配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通过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互动实现教育要素的协同增效。另一方面是教育平台的协同集成。应坚持“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思政”立体化建设,推动二者有机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出版、技术等支持系统的协同,优化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生态。需贯彻“大思政”理念,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实践基地、文化资源、网络平台等多元载体,形成一体化建设的“大格局”。
闫 明(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机理研究”〈2022SJSZ0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