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运河篇——“共建无废运河,共享绿水青山”暨第三届“国际无废日”主题宣教活动在苏州举行。江苏省内政产学研代表共聚运河之畔,共话“无废运河”建设新路径,共谋共推“无废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具体实践案例:
一、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同推进“无废运河”建设
政策引领:2024年初,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交通运输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9个部门印发《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2024-2025年)》,明确以“无废”理念统筹运河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与文化传承,提出工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等目标。
生态定位: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是南水北调主动脉,承担饮用水源供给、水资源调配及生态系统维护等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流动的文化”价值需统筹保护与利用。
二、科技赋能:智能化治理守护运河生态
1、福星污水处理厂
实践:采用反硝化滤池、智慧中控系统,每日处理18万吨污水,出水达地表水准Ⅳ类,尾水经人工湿地二次净化后入运河,实现“零污染”。
数据:2025年苏州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目标冲刺100%。
意义:通过科技矩阵与生态修复结合,构建智能化水处理体系。
2、丘湿地公园
实践:建设生态浮岛与“水下森林”,利用水生植物吸附污染物。
数据:氨氮含量降幅超30%,重构水体自净能力。
意义:以自然之力实现生态修复,诠释东方生态智慧。
三、文化传承:“无废基因”跨越千年的现代演绎
1、蚕里-浒关大码头
实践:
再生砖墙融入漕运符号,将传统“修旧利废”理念转化为现代建材;
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柜实现垃圾“应收尽收”,扬尘污染锐减60%。
意义:从历史漕运文化中提取“无废”基因,结合现代技术实现污染管控。
2、望亭运河公园
实践:废弃集装箱改造为艺术装置,搭配数字水幕,打造8.8公里滨水风光带与“口袋公园”。
数据:原砂石堆场转型为市民乐园,城市温度显著提升。
意义:通过文化记忆与科技光影融合,推动生态与人居环境协同发展。
四、产业转型:传统工业绿色闭环实践
苏州宝化炭黑有限公司
实践:利用炭黑尾气发电,实现能源闭环,年减排CO₂超万吨。
意义:传统“黑烟囱”工厂转型为花园式绿色工厂,印证产业低碳转型可行性。
五、人居提升: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双赢
整体成效:通过污水处理、湿地修复、工业减排等措施,运河沿线实现“水畅、河清、岸洁、景美”目标。
政策支撑:《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明确推进无废现代航运、港口绿色发展及生态保护修复,为实践提供方向指引。
案例总结:江苏以“无废运河”为抓手,通过政策协同、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产业转型,构建起“生态-文化-经济”复合型发展模式。
从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管控到湿地公园的自然修复,从漕运文化的现代演绎到工业尾气的能源闭环,江苏正以行动践行绿色使命,为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江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