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大案要案 > 正文
大学老师卷入“血色交易” 古筝学生网购义甲牵出危害濒危动物大案

江苏一名古筝学生网购义甲,没想到一次简单搜索,竟意外牵出一条横跨10余省份的黑色产业链,一名大学老师还深陷其中。近日,随着3名主犯获刑,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在高校开讲,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用科学实验击碎了延续百年的古筝义甲材质的迷信。

网购“顶级义甲”牵出违法买卖

2023年3月,江苏徐州的古筝学生小崔为准备考级,网购了一套商家极力推荐的玳瑁古筝义甲。收到货后,出于好奇,她在网上搜索了“玳瑁”信息,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玳瑁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制品交易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意识到自己可能购买了“违禁品”,小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查获的玳瑁甲片、玳瑁古筝义甲成品和半成品

警方立案侦查后,发现卖家刘某是某大学的计算机教师。2023年9月,刘某被抓获归案。调查显示,2022年,刘某结识了从事玳瑁义甲售卖的贺某(另案处理)。发现其中暴利后,刘某利用自身网络营销专长,与掌握货源的贺某合伙:贺某提供玳瑁原料及加工,刘某则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并发货,并指导买家销毁证据规避侦查。为扩大规模,刘某还将买家史某发展为团伙成员。经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该团伙涉案金额达30余万元。

检察介入:深挖跨省链条,分层精准打击

随着侦查深入,一条集“原料出售—加工制作—成品销售”于一体,涉及河南、海南、黑龙江等全国10余个省份,规模庞大的玳瑁古筝义甲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刘某团伙的玳瑁原料主要来自海南,最初通过贺某从河南牛某处购买,后因需求旺盛,又联系海南李某(另案处理)扩大“进货渠道”。

公安机关在加工点现场查获玳瑁义甲照片

今年3月,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对刘某、史某、牛某三名核心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鉴于三人如实供述并退缴违法所得,检察院提出了相应量刑建议。

办案人员查看被扣押的涉案物品

对于众多购买玳瑁义甲的“买家”,检察院实施了精准分层处理:对涉案数额较大、以转售牟利为目的、社会危害性显著的柳某等3名乐器经销商,依法提起公诉;对购买仅用于个人弹奏、涉案数额较小、无转售牟利的其他买家(多为古筝师生),则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听音辨韵”:检察法治课击碎材质迷信

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古筝师生普遍存在材质认知误区,对新型环保材料了解不足,导致玳瑁制品需求持续存在。为从源头解决问题,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创新普法形式,将案件庭审搬进江苏师范大学校园。法院当庭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刘某等3人一年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各并处罚金。

法治课堂

庭审结束后,检察官随即开展“听音辨韵”法治课堂。专业演奏者使用玳瑁、合成玳玉和碳纤维三种义甲演奏同一曲目,140余名师生现场体验发现音色并无明显差异,这一生动实验有力打破了行业对玳瑁材质的盲目推崇。

“艺术传承重在技法而非材质。”参与演示的古筝高级教师孟倩表示,从唐代银甲到现代合成材料,古筝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行。此次将庭审与普法相结合的做法,既惩治了犯罪,更从根源上消除了认知误区,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检察官提示

玳瑁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国家明令禁止猎捕、杀害玳瑁,禁止收购、运输、出售玳瑁及其制品。

玳瑁

合成玳玉、高密度塑料、碳纤维等现代义甲性能优异,可完全替代玳瑁。购买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无论知情与否均涉嫌违法,误购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以争取依法从宽处理。

塑料义甲
碳纤维义甲

通讯员 管莹 岳小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子钰 韩军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图片由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提供)

责编:杨月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