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披绿,秧苗新立。眼下,我市近130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三夏”夏种战役基本收官,进入紧张的夏管阶段。今年“三夏”作业中,数字化智能农机、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精选优质高产种等科技创新元素频现,勾勒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向“新”而行的生动图景。
数字化赋能,智慧种田更高效
连日来,南京持续晴热高温,刚插秧不久的稻田“喊渴”,种植户们冒着高温加强田间灌溉管理。
昨天下午,在其他农户忙碌的时候,江宁区开太红家庭农场260亩有机稻田里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地头旁的灌溉阀门保持开启状态,汩汩清水正排入稻田。
稻田灌溉为何无人照看,水多水少怎么办?带着疑问,记者在农场一处空调房内找到了负责人李运东。他拿出手机介绍,稻田现场“无人”,都是因为农场今年“请”了一位数字管家,坐在办公室就能“智慧种田”。
他点开手机数字化平台客户端上的智能灌溉选项,屏幕上显示着一个个智能阀门图标。李运东说,农场装了100多个智能阀门,利用水位仪和流量计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稻田灌溉水位,自动调控水阀启闭,实现智能精准灌溉。“以前用水必须有专人值守,用水多少全靠人力和个人经验,不仅工作辛苦效率还不高。”李运东说,现在自己坐在空调房里,看看手机就能搞定灌溉任务,仅需原来10%—20%的人力成本,用水还至少可节省20%。
李运东说,目前农场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串起水稻生产、加工、经营全过程,助力农场提质增效,仅用肥就节省10%左右。
新农技落地,绿色生态品质好
“你看,这500亩秸秆基质块育出来的秧苗长得就是壮实,插秧后不用缓苗,能比常规育苗抢出一周多的生长期。”昨天,高淳区东坝街道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田里,一株株水稻秧苗健壮挺拔,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的分蘖期。
合作社负责人陈福明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有500亩稻田采用了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秸秆基质块育秧。记者在合作社育秧中心看到,几张保存的秸秆基质块酷似一张方形毛毯,与普通基质相比,其颜色呈现更深的棕褐色,重量也轻许多。
过去育秧需要从田间取土、肥土等,费时又费力,用秸秆基质块育秧,可免去这些步骤,且秧盘重量减轻40%,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且方便运输。“最重要的是,秸秆基质块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壮秧指数高,抗病抗虫能力强,有助于丰产提质。”陈福明说,该技术还能避免传统育秧引起的农田土壤耕层破坏、高碳排放等环境问题,并帮助缓解秸秆焚烧等问题。
向科技要产量,向绿色要质量。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新农技落地应用,持续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生态农场9家、市级生态农场29家。此外,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积极推行大户个性化精准施肥技术指导服务,推广哈茨木霉菌防治、生态型犁耕深翻、缓混一次性施肥等绿色技术普及,稻米品质逐年趋好。
精选优质种,丰产增收添底气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在浦口区种粮大户——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看来,只有精选品种、精耕细作,才能种出优质稻谷,卖出好价钱。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2000多亩水稻,其中七成是‘南粳46’,剩下的是‘徽两优丝苗’等优质籼稻品种。”邵名文表示,“南粳46”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但食味值能达到85左右,合作社检测甚至达到87,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粳米标准,加上合作社直接生产销售,收益比普通品种高。
邵名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去年稻米销售价格计算,每500克普通杂交稻卖到1.25元—1.3元,“南粳46”为1.65元—1.7元,如果加工成大米,“南粳46”大米销售单价可达5元—15元。
我市将“优质高效”贯穿于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全过程,推进从种到收“四新”成果全覆盖,目前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南粳46”“宁香粳9号”等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此外,市农技推广站也对农户从优选良种、培育适龄壮秧、科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保存等方面进行配套指导,确保种出高产又好吃的南京地产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