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珍贵的档案文献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封存着中华民族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各级档案馆馆长化身为讲述者,借助AI技术的创新力量,还原尘封在档案卷宗里的鲜活历史场景;以深情的话语,解锁泛黄纸页间镌刻的民族抗争精神密码;让烽火岁月中激荡的勇气与信念,跨越时空与大家对话。此刻,让我们一同开启“档案说”,聆听历史的回响,感悟精神的传承。
在江苏省档案馆,珍藏着一组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
韩国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从晚清名臣到民国江苏省省长,从爱国士绅到民族抗战楷模,从倡导“所谓兴盛者,在民不在国,在实不在虚”,到推崇“民智未开,宜等教育普及”……韩国钧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其履官和乡居期间,韩国钧与诸多名流贤达、同僚属吏以及故旧知交书信频繁、声气相通,留存至今57册、3500余件友朋函札,形成了《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

在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蔡宜军的讲述中,这组档案的主人公韩国钧,有着这样的抗战故事——
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国钧忧心如焚,他积极主张“化除党见,一致御外”。
1937年9月,在上海阵亡的湖南籍飞行员陈锡纯的灵柩送归故里途经海安时,韩国钧商请地方各界人士特设公祭,以表哀忱,并借此动员社会各界奋起抗战。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日寇,9月中旬,受陈毅委托,韩国钧出面邀请苏北八县绅、商、学等各界知名人士,在韩公馆小花厅座谈,以期团结对外,扫荡敌氛,收复失地。
同年10月,“苏北抗战和平会议”在海安西部的曲塘召开。韩国钧为这次会议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会议开创了苏北团结抗战的新局面。此后,韩国钧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动员各界民众团结抗日,扩充地方武装,做了大量工作。
1941年2月,日军再次进攻海安,不愿远离故土的韩国钧举家避居海安北郊的徐家庄。
9月,日伪军警包围了徐家庄,驻海安的日军司令以拜访为名,前往徐家庄,要求韩国钧以前江苏省省长的身份出任伪职,被其严词拒绝。随后,韩国钧更书写了一副联语:“汉节倚天临北海,鲁戈挥日出虞洲。”借苏武和“鲁阳挥戈” 的典故,表明自己拒不投降的坚定心迹。
当月,日伪军又来到徐家庄,威逼韩国钧出任伪江苏省省长,他再次拒绝,并写下爱国诗人元遗山的诗句:“日月不随天地转,古今谁见水西流。”借此抒发情怀,表达自己誓不从敌的民族气节。
2015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享年85岁、从未上过战场的韩国钧入选,成为该名录中“不拿枪的抗日英烈”。
如今,江苏省档案馆珍藏着韩国钧与700多位社会名流、同僚好友的往来信函。这些信函记述和反映了当时江浙沪地区乃至全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实业等多方面的史实。
每一封信函,都在细微之处承载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印记。从这些泛黄的纸张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韩国钧与友人畅谈国事的场景,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
江苏省档案馆 交汇点新闻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