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苏不断拓展、深化,绿色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的最亮底色。我们以溧阳天目湖的治理和发展为缩影,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生动还原溧阳人水和谐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1. 生态容量数字化管理:构建“生态有数”科学模式
智慧监测平台:天目湖智慧监测中心通过实时数据平台,动态监测生态容量,实现水质、生物量等关键指标的精准管理。
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汪寿博士解读平台运行逻辑,强调“数据驱动决策”的治理理念。
应用场景:通过量化生态资源承载力,为文旅开发、农业种植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过度开发。
2.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破解行政边界治理难题
皖苏联保共治:在皖苏交界联保区(下吴村)试点跨区域生态补偿,通过资金转移支付、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
实践成果:下吴村党支部书记蒋福金介绍,生态补偿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紫云英种植,推动绿色农业品牌化,带动村民增收。
机制创新:突破行政壁垒,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跨省协作框架,为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3. 面源污染治理转型: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
洙漕河生态湿地工程:通过湿地植物修复、生态沟渠建设等技术手段,拦截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技术突破: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李恒鹏研究员展示治理成果,强调“生态技术+社区参与”的双重效应。
公众参与:参与者种植湿地植物,发起“为生态卫士点赞”直播互动,增强治理认同感。
4. 产业融合与市场化交易:激活生态产品价值
“青虾退养—生态补偿—文旅崛起”路径:天目湖镇通过退养还湖、生态修复,引入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文旅产业替代传统养殖。
案例代表:天目湖涵田度假村等企业分享生态产品交易经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政策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出台补偿标准,保障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性。
5. 科技赋能与数字农业: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新概念茶厂数字化实践:
技术集成:无人机巡茶园、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化制茶流水线,实现精准农业管理。
产业破圈:总经理嵇卫星介绍生态农业创业模式,通过茶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海归创业创新:桂林村海归基地开发“盗版咖啡”“柴窑披萨”等业态,结合生态资源打造网红经济,探索青年返乡创业路径。
6. 全链条研学体系:推动生态教育常态化
生态研学联盟成立:联动天目湖景区、自然生态学校、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推出标准化研学课程。
课程设计:涵盖湿地保护、茶文化体验、海归创业案例等内容,形成“观察—实践—反思”的教育闭环。
传播效应:通过大V直播、研学互动,扩大生态理念的社会影响力。
创新实践的示范意义
江苏通过天目湖样本,构建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其创新机制包括:
技术驱动:以智慧监测、生态工程提升治理精度;
机制突破:跨区域补偿、市场化交易破解治理瓶颈;
产业融合:生态+文旅+农业形成多元收益模式;
社会参与:研学教育、直播互动增强公众认同。
这些实践为全国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江苏方案”,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