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就业策|“双进行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常州工学院近年来创新推出并深入实施“万生进千企,百家进校园”(简称“双进行动”)育人工程。该行动以组织学生深入实践一线、引入行业精英进校指导为核心,致力于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综合素养,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创新思路

以“党建+就业”为引领,做好两个覆盖。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试点先行、全域覆盖、关爱提升、释放效能的思路方法,打造品牌载体。抓实两个覆盖,覆盖全体师生党员,由教师党员率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覆盖全部专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专业之间就业形势不同,针对专业特色,做好计划。

以“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为抓手,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直接影响就业结果,要继续推进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精准匹配的就业供需对接机制,推动学生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所在的重点区域集中、重点企业聚集。

以“第二课堂”为推力,构建“1+1+2”工作模式。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并列,都是学校主要育人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针对“万生进千企 百家进校园”的要求,将“第二课堂”的主体模式进行转化,构建“1+1+2”育人体系。树立1个育人理念,即“行知精神”;坚持1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2条工作主线。

以“青春留常”政策为方向,打造就业创业双重路径。依托“青春留常”计划,协助常州市开展学子畅游常州线路开发、职业指导课程发布、“龙城有约 青春留常”毕业生就业主题活动等工作,精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政策宣介、职业指导、求职应聘、创业培训等服务。织密服务网络,落实“四早”工作法则,开展就业“一人一档一策”服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前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

以科学竞赛项目为指导,学习实践两手抓两不误。组织学生结合创新创业项目、科研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开展“万生进千企 百家进校园”活动,依托项目需求、资金支持、教师指导,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融合,做好实践出真知。

创新举措

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自上而下贯彻落实。多频次高要求促进“双进行动”落实。在党政联席会、教工大会等会议上,每隔两周就要交流讨论“双进行动”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在确定指导教师后,举行聘任仪式,发放聘书,将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纳入其中作为校内指导教师;选聘优秀校友、企业负责人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结合“访企拓岗”计划,推动毕业生就业。根据学校“访企拓岗”的举措和计划,将“双进行动”与之密切结合,为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征集就业岗位;同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校内指导教师带毕业生团队走访企业,根据专业特长和就业需求,准备简历现场面试,增强就业执行力。

激活社团阵地,强化领航能力。对外增强社团与企业联动。鼓励社团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专业性活动与企业生产相联动,让社团活动内容和企业产品设计形成系统关系,让社团成员提前关注相关企业情况。对内强化社团成员以及在校学生的培训。社团与企业联动过程,能够反向促进社团成员的专业进步,社团成员则可以继续组织专业培训要求校内学生参加,以社团为桥梁,增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将“双进行动”融入学生工作中,多条线共同配合。学工条线多方配合,搭建“学生就业赋能站”。学生工作中涉及资助、就业、心理、共青团等方面,与十大育人体系相辅相成,在推动“双进行动”落实中,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互帮互助,集中推动。

数字技术融于“双进行动”,让就业服务更加“智慧”。通堵点,强化人岗匹配。对于“双进行动”而言,要搭建教育和产业数据互通的智慧平台,便于院校及时掌握不同专业的就业倾向和就业情况,形成更加精准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反馈机制。补短板,提升就业质量。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催生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可以加快构建一体化、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业务联动、数据共享、科学管理等汇聚稳就业合力。

预期效果

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能够促进高校学院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推动高校与企业、产业与科技互促互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精准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就业率增长。结合“双进行动”要求,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根据学校所设专业领域、所处区域的企业,必须大刀阔斧地“请进来”,将招聘会、宣讲会、座谈会相结合,集中招聘、个别交流相依托,组织所有年级学生按照批次、计划参与;必须大步流星地“走出去”,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开拓、巩固就业基地,提升岗位利用率。

提升实践育人效能,树立正确就业观。推动实践育人,把“就业季服务”和“全过程育人”相结合,把握关键时间段,结合“访企拓岗”计划、寒暑期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主动前往企业实习实践。同时,把“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就业观念,设计就业目标,校企合作育人,提前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实现高校毕业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

杨雪(作者为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本文系2024年常州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万生进千企 百家进校园”特色项目研究〈YN24047〉阶段性成果)

责编:乔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