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西夏陵的九座王陵 为何只有7号陵“身份揭晓”?

北京时间7月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贺兰山脚下,苍茫阔野上,西夏陵以其孤寂苍凉的风貌,诉说着那段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久远故事。

那九座巍然伫立于荒原之上的王陵,究竟安葬的是谁呢?

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寝的规制的基础上,增设了碑亭的规制,遗憾的是,所有的碑亭都遭到严重的毁坏,只有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西夏文及汉文残碑。从中成功拼合出一块西夏文碑额,并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

由此,七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可以确定主人的陵墓。

而3号陵因其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被推测为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但无论我们是不是知道他们的墓主人是谁,都不影响西夏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首先遗址保存的方式非常真实,非常完整,至于每一座陵是谁的、目前还不能确定,只有7号陵是可以证明的,其他的帝陵,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找到证据,但是这不影响它依然是那个时期的王陵。

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而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这种见证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和价值,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让公众,不光是中国人,包括世界上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包容性这些特性,就是因为它是多民族不停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所以它绵延不绝,延续下来,然后在延续的过程中,它必须具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性。我们的历史过程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同的民族都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这一历史过程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