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为当下和未来的和平与繁荣筑牢根基”——来自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平行分论坛的声音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为当下和未来的和平与繁荣筑牢根基”——来自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平行分论坛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六场平行分论坛,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文明交流互鉴的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包容世界——

哈萨克斯坦人民党主席叶尔穆罕默德·叶尔特斯巴耶夫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树立了文明典范。倡议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和新的合作范式,更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促进各国增进交流理解、巩固睦邻友好,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文明之桥”。

塞尔维亚外交部国务秘书达姆扬·约维奇说,在当今各国面临特定挑战之时,各国须牢记,缺乏理解和信任的外交是脆弱有限的,没有友谊的和平是短暂不稳的,唯有通过真诚的交流促成携手合作,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斯里兰卡佛教、宗教和文化事务部部长希尼杜默·塞内维说,斯中关系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典范。两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交流史表明,文明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的原则基础之上。

与会嘉宾表示,当前世界乱象频生,个别国家秉持“文明优越论”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而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姿态与其他文明对话交融,为世界文明百花园繁荣贡献力量,令人钦佩和赞赏。

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发展繁荣——

科摩罗促进性别平等、团结及新闻部长法蒂玛·阿哈马达表示,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各国共同繁荣,关键在于相互学习、借鉴与分享。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繁荣”,绝非真正契合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世界观。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阿利莫夫认为,世界安定的力量源于对天下大同的追求,文明多样性是互鉴之源而非争执之由。上合组织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实践证明,文明对话能筑牢信任、深耕合作,为共同繁荣铺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印证了文明互鉴可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活力。

与会嘉宾认为,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三大倡议为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指明方向,唯有维护文明多样性、深化交流互鉴,才能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了敦煌3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成果;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分享了用5G技术呈现齐白石艺术、通过互动装置让观众参与书法创作的创新实践;腾讯公司副总编辑兼文化与内容事业部总经理何兴煌讲述了数字技术让历史文化实现“数字重生”的经典案例……

伊斯兰世界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萨利姆·马利克表示,青年参与是让传统活在当下的关键,需通过大学合作、创新实践等让文化遗产“可触摸、可感知”。

中外嘉宾表示,文明交流互鉴为文化传承注入不竭活力,通过青年深度参与、技术创新赋能、多元对话协作,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共同构建“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文明交流互鉴与人民相知相亲——

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罗布勒,曾会同来自非洲50个国家的63名学者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并获复信。他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双方教育、民间领域合作,在全球文明倡议指引下促进包容性发展与可持续和平。”

在湖北武当山学习了15年武术的美国武术运动员李资根现场表演太极,生动展现民间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他说,“功夫无国界,武者一家亲”,愿意向全球武术爱好者传授武艺,希望以武术为桥梁促进各国友好交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介绍,“东方之韵”项目17年来将中国非遗技艺带向世界,让文化遗产成为民众对话的活态纽带。期待继续开展“小而美”的交流项目,让更多人感受文明对话的魅力。

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

中外人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讨。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长郑立慷认为,科学技术一直为人类文明交流提供重要渠道,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助力构建更加互联互通、有韧性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体系。

联合国经社部助理秘书长比约格·桑德凯尔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文化创新活力,可以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更好阐释文化遗产和历史符号,为考古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文明在不同代际之间传递。

与会嘉宾表示,科技发展需扎根文明多样性,应当构建包容创新生态,加强国际合作,弥合数字鸿沟,让发展中国家共享技术红利。

文明交流互鉴与学术对话——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教育部长艾塞克表示,该国与中国的教育合作、奖学金项目意义深远,“中国助力我们保护本土知识,同时拥抱科技创新,让青年在全球舞台成长,这种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联合民族大会党国际关系书记尼古拉斯·莫里斯表示,特多民众的生活深受中国创新成果影响。双方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去年特多民族乐器钢鼓在长城演奏成为网络热点,展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力。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伟大从不源于征服,而在于贡献。中国的发展成就启示世界,唯有相互尊重、同向同行,才能抵达共同目的地。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在全球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推动人们在理解中携手共进,为当下和未来的和平与繁荣筑牢根基。”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常委纳兹鲁·汗说。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