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探竹泓木船非遗雅韵,承传统工艺匠心灵根

为传承中华文脉,深入探寻非遗魅力,2025年7月5日至7月8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泓熠逐浪行”社会实践小队,以“文化之光·非遗传承计划”为主题,赴江苏省兴化市开展竹泓木船非遗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体验为核心,通过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的深厚底蕴,将文化传承深度融入青年实践,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寻根博物馆:追溯木船产业发展脉络】

7月5日,探寻竹泓木船非遗根源的旅程,从参观兴化市博物馆开启。在这里,“泓熠逐浪行”社会实践小队成员围聚木船模型玻璃展柜前,从微缩场景中探寻竹泓木船历史脉络,深入了解木船产业发展背景,感受岁月沉淀下竹泓木船工艺的厚重底蕴,为后续挖掘非遗内涵筑牢基础。

【对话传承人:聆听周永干的坚守与传承】

7月6日上午,小队专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被问及如何与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结缘时,周永干缓缓道来——他的祖辈以制造农用船、渔船、客运船等为业,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木船制造,成家后决定独立创业,接力祖传手艺。时间久了,周永干拥有了手艺人的独到眼光和老道经验。2007年3月,他创办了竹泓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木船制造厂,承接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甚至国外的订单。2009年4月,他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木船制造传承人”。因热爱而坚定走上传承之路,周永干让古老技艺在坚守中延续。

传统木船制造涵盖选料、断料、打麻、雕刻、油船等十几道工序。周永干表示,每道工序都极度考验手艺人的耐心,是对匠心的极致锤炼。他特别强调,船帮与船底作为木船的核心部件,其制作需经过精确测量与细致手工雕刻,容不得丝毫偏差。

谈及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嘱托,周永干语重心长:“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要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寄语年轻人,应沉下心来,既要学好老手艺的精髓,继承并发扬木船文化,也要敢于创新传统技艺,让竹泓木船在新时代浪潮里,既守得住根,又能闯得出新天地。

【行业新视角:李玉云谈木船产业发展】

7月6日下午,小队访谈泰州星亚木船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竹泓木船行业协会会长李玉云。李玉云从行业发展角度,分享竹泓木船产业现状与规划,强调了木船制造的转型和升级,如生产铝合金和铁制小船,提升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让竹泓木船从“非遗瑰宝”迈向“产业名片”。

【车间亲体验:触摸苏航船业的工艺温度】

7月7日,小队走进江苏苏航船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小队专访副总经理郑庆浒,深入了解竹泓木船产业发展脉络后,走进生产车间沉浸式体验造船流程。队员们在车间近距离感受造船十道工序,从选料、断料的基础环节,到打麻、雕刻的精细步骤,再到投船、油船、下水的关键流程,全方位见证木料“蜕变”为木船的过程。切割时木屑飞溅,组装时榫卯精准契合,在船业师傅手把手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实践,触摸到竹泓木船工艺传承的温度,深刻体悟现代生产中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以青春实践助力传统工艺薪火相传。

【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浸润童心】

7月8日,小队走进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举办竹泓木船非遗宣讲会。队员们通过故事讲述、模型展示等生动形式,向孩子们普及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效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此次宣讲让非遗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为传统工艺的薪火相传培育了潜在力量。

匠心传承文脉远,青春守护非遗兴。此次非遗体验活动,同学们在触摸木船肌理的同时,读懂了“工匠精神”的深层密码,更在心中播下守护非遗的种子。当年轻力量与古老技艺相遇,以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为代表的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撰稿人:吴耀、邱奕开

责编:金勇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