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座谈会在苏州怡园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品读园林里的动人故事,探寻园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苏州是名副其实的“百园之城”,其先后公布的4批《苏州园林名录》共收录108处园林,其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9座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对这些园林予以群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苏州策划推出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加强园林文化弘扬与普及,努力推动园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与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主办,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协办的“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于5月19日启动,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苏州园林,感知其中文化内涵,助力古老园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截至目前,活动已征集来自世界各地近600篇作品。

□ 宗志鹏 肖甜
保护修复与文化传承并重
苏州园林这一方天地蕴藏着历史文脉、传统技艺、思想智慧,更承载了“苏式”生活美学。因此,对园林的保护,既要加强物质的修缮管理,也要重视文化传承。
“苏州园林有文物的属性,却又不同于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活的艺术、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苏州园林艺术的当代性和苏州园林的活化。”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光树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征文大赛,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苏州园林,传播苏州园林的美、艺术和文化,为园林注入时代活力,推动苏州园林面向大众,走向世界。
在知名园林文化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娣看来,苏州园林是中华文化的“博物志”,集纳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座苏州园林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创造意识,这是我们古人的智慧,也是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需要被看见、被正确理解,而这次征文大赛恰恰能够调动更多人关心苏州园林,唤起更多人思考的热情,让更多人了解园林文化。”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旭辉同样认为,苏州园林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活化范本之一,让优秀文学典籍“走进”百姓的现代生活。“苏州园林是一个生活空间、文化空间、艺术空间、精神空间,人们来到这里,便有了自己的故事。”
围绕园林文化浸润百姓生活,苏州较早便开始尝试打造各类传统园事花事活动,持续丰富园林文化产品。仅今年夏天,苏州市园林局就精心策划了50余项活动,既有缸荷碗莲栽培养护讲座、园林花卉赏析等科普交流,也有“印拓留痕”园林碑拓游、虎丘断梁殿研学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极大丰富游玩体验。
6月28日,“荷韵江南·拙政雅集”全国精品缸荷联展暨拙政园第三十届荷花展启幕,荟萃全国31家荷艺单位200余种特色珍品荷莲。本次展览突破传统,巧妙利用拙政园的空间,构建三重立体荷境,比如借助3000平方米水域,展陈绛纱、霓裳、素绡等各色塘荷,与楼阁倒影相得益彰。这样的展陈方式,让游客领略传统花艺魅力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园林之美。
守护园林文化,离不开多方聚力。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沈庆说,作为扎根苏州、服务苏州的主力金融机构,苏州分行积极探索金融力量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以金融的活水来持续滋养文化根脉,助力园林可持续发展。
“关注地方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社长包闻军说,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始终以讲好苏州故事、传播苏州文化为己任,持续关注报道苏州园林保护、园林文化传播的先进做法,为园林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经历与情感共鸣呼应
曾为私家宅院的苏州园林自古便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连,只有面向世人开放,创造更多体验场景,才能让园林文化生生不息。现场,专家学者十分赞同征文大赛“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的主题设置和挖掘园林故事的做法,也期待征集到更多故事。
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权威性,主题征文大赛成立专家评委组,邀请曹林娣和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王尧参与其中,为作品评选提供专业指导。
“苏州这座古老城市里,园林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空间、文化符号,也反映着百姓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座苏州园林,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不同,对苏州园林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王尧说,这次征文大赛,能让大家在写作中重新“发现”园林之美,重新认识园林文化。“作为评委,我也非常愿意借这个过程来学习,尽职尽责认真做好评选,争取评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呈现出每个人心中的苏州园林,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当天,“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中的“我”,成为座谈会的热词。
“在我看来,这个‘我’既是‘大我’,引领身处当下的我们不断思考,守住苏州园林文化的‘魂’,探索园林文化的时代表达;这个‘我’也是‘小我’,就是用自己真实得让人流下眼泪的故事,推动更多年轻人守正创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文化研究学人、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叶正亭说。
对此,著名作家、苏州文史专家王稼句也有类似的看法,“征文大赛需要强调‘我’这个概念,也就是亲历者讲故事,比如修复园林的人的故事、园林守护者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一批纯粹、有内涵的作品,对园林修复保护、文化传承产生更大的影响。”
文史专家、苏州市档案馆原副馆长沈慧瑛说,苏州园林是苏州的名片,也是苏州人文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征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能更好地宣传苏州园林文化,拉近苏州跟世界各地的距离。
“作品里融入真挚情感、讲述动人故事,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鹿鸣说,园林文化需要向孩子们去讲述、传承,过程中需要挖掘苏州园林里的故事,融入自己对园林的热爱,才能创作出小朋友们读得懂、喜爱的作品。
赓续传统与时代表达兼具
今年5月,留园景区对古木交柯走廊、绿荫、济仙亭、明瑟楼等区域进行古建保养维护,着重对古建筑油漆进行修复,其采用的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堆灰地仗褪光漆”工艺,这一工艺传承千年,是中国古建筑彩画装饰的精髓所在。
苏州园林保护传承过程中,如何在赓续传统与开拓创新中保持平衡,适应时代的需要?修复园林过程中,苏州园林管理部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材质,或使用原有工艺,使得园林复原整体环境与历史风貌。
其间,苏州市园林局还借助实景建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起一座园林“数据库”,详细记录苏州园林内的空间布局、园林要素以及建筑颜色尺寸、材质纹理等信息,为日后园林的修缮、恢复提供数据和模型支持。
对此,专家学者展开讨论,提出旗帜鲜明的观点。“园林修复保护‘修旧如旧’固然最好,但如果原有的材料、工艺缺失,而采用新的材料技法进行修复建设,我觉得这样的创新也是需要的。”园林文化学者、苏州吟诵(唐调)传承人魏嘉瓒说,但是借助钢筋、水泥来造景,仅仅追求景观的“形”,他觉得这样的创新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除了对园林修复保护的关注,专家学者也对园林文化传播建言献策,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创新的重要性。其中,“园林外移”成为众人推崇的重要方式。
这些年,苏州树立践行“园林外移”理念,吸收、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融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追求“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立体化、高质量生态布局,让百姓“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的元素走出园林,应用到苏州整个城市的建设中,造就了‘城在园中’的盛景。”苏州文史专家柯继承说,有一次外地朋友来苏,发出“苏州就是一座园林”的感叹,这让他更加深刻感受到“园林外移”的魅力。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到园林中去体验寻找,无疑是最直观的一种方式。”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教授卜复鸣说,从古典园林的保护修复到公园城市建设,苏州始终坚持做好园林文脉的传承延续。比如,在苏州小游园、口袋公园也可以见到古典园林中山石、亭台等元素。
如今,园林走出去,不单是来到“室外”,更是走出苏州,走向海外,成为讲好苏州故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6月5日,“咫尺乾坤 园自苏州”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展活动在天津开展,造就一场融汇历史、艺术与生活美学的江南文化盛宴,让当地市民感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境界,促进苏州与天津两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鉴。
“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将于9月30日截止,欢迎来稿。
邮箱:19517269598@163.cm
邮件格式:“我与苏州园林的故事”+作者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