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国中煤大屯公司: 五十五载矢志不渝,奋力打造全国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

在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屯公司)开发建设55周年前夕,一场跨越千余里的签约仪式在甘肃平凉成功举行。这一签约,正是该企业半个多世纪转型发展之路的最新注脚。

“我们要在平凉及周边分期建设煤矿、同步配套电厂,并开发新能源与煤化工产业。”2025年7月6日,大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付涛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力争‘十五五’末,在这里形成1500万吨/年的煤炭产能、200万千瓦火电及6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的装机规模。”

从微山湖畔播撒创业火种,再到陇东、陕西、新疆等地区战略布局落子,55 年来,大屯公司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其发展版图与产业形态不断拓展迭代,而“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如一,这已成为大屯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内核。

荒滩拓梦,铸就钢铁脊梁

走进大屯公司发展史陈列馆,一面1975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锦旗依然熠熠生辉。凝视旗面上镌刻的“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掘进队”这行醒目大字,耳畔仿佛传来吴修伦和工友们当年挥锹掘进的号子声。 

1970年7月18日,微山湖畔陆续涌来“拓荒者”。响应“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当他们挥锹铲下建设大屯的第一抔泥土时,犹如在此埋下了艰苦创业的精神“种子”。

“刚到大屯时,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和芦苇荡,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我们向老乡借牛棚、打地铺, 铺好芦苇和稻草,就算把家安上了。”徐兴林是当年最早开发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往事瞬间涌上了这位老人的心头。

没有工厂,自己办;没有铁路,自己修;没有电厂,自己建……大屯的第一代建设者们以“我们也有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坚定信念,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日夜奋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会战”热潮。在全国煤炭战线赫赫有名的“吴修伦钢铁掘进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不到10年的建设,昔日的芦苇荡和荒滩地上,一座座井塔高高耸立,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连通矿区四方,千家万户笑声朗朗。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大屯“小上海”的美誉在周边地区和全国煤炭系统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本部煤炭资源储量减少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屯公司未雨绸缪,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众多干部职工毅然背起行囊“走出去”,他们远赴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区扩建煤炭基地,矢志在新基地复制并升级大屯的成功模式,奋力开启“再建一个新大屯”的二次创业新征程。

从昔日荒滩起步的“拓荒号子”,到如今二次创业的远征跫音,大屯人始终坚守初心、奋发图强。那在芦苇荡中淬炼成的“钢铁脊梁”,俨然化作企业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砥砺企业奋然前行。

创新引擎,驱动战略升级

公司陈列馆墙上,一张泛黄的199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这份作为历史见证的报纸,刊载了题为《煤电运同步建设的典型》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大屯的启示》,指出“大屯矿区实现煤矿、电厂、铁路运输同步建设,煤电联营。这一成功实例,对于我国能源工程建设是很有启发的。”

在大屯公司建设伊始,就将煤、电、运三大要素结合的构想付诸实践。建设者们仅用了8年时间,就初步建成煤矿、电厂、铁路综合经营格局,率先在全国构建起“煤电运”一体化综合经营的“大屯模式”,凭借其前瞻性和协同优势在全国煤炭系统声名远扬。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多数煤矿陷入亏损困境,我们却凭借铁路运输、电厂和选煤厂的盈利补贴煤矿亏损,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状况。”老一辈大屯人常常自豪地回想起那段日子。

2013年,煤炭市场遭遇“寒冬”,整个行业陷入困境。此时,“大屯模式”再次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公司成为全国煤炭企业中极少数自生产运营以来始终保持盈利的企业之一。这种模式,以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韧性,至今仍为行业所称赞。

在危机中站稳脚跟后,大屯人秉持“只抗风险不够,还得主动变”的理念,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为引领,驱动企业模式不断变革。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煤炭行业呈现出改革复兴的态势,大屯公司敏锐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紧随中国中煤“两商”战略,一手做强“清洁能源供应商”,一手打造“能源综合服务商”。通过整合煤炭、电力、能源服务业务,打造了全产业链协同效应,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近年来,大屯公司掀起新一轮改革创新热潮,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践行“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提出“12345”转型发展战略,瞄准“再造一个新大屯”目标,立足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建设本部、甘陕、新疆“三大基地”……这一系列战略组合拳,正加速推动公司产业体系重构与发展动能迭代升级。

沿着时间的轴线,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创新始终是大屯公司破局制胜的关键引擎。它不仅助力企业在一次次行业风浪中成功突围,更驱动其战略布局持续升级,凝聚起主动求变、自我革新的奋进锐气。

精神炬火,照亮时代征程

“先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创下纪录,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年轻的“大屯工匠”马乐乐又一次驻足公司陈列馆,他的话道出了新一代大屯人的心声。

在大屯公司姚桥煤矿-850辅助回风巷,跟班副队长李少华正专注调试掘锚机。作为“煤三代”,他带领团队攻克硬岩掘进效率难题。“老辈人能用铁锹创下月进百米纪录,我们却用岩巷综掘实现日进5米突破。现在的设备虽更智能,但那股‘创纪录’的拼搏劲儿似没变。”公司着力构建智慧矿山体系,为矿工打造更安全、高效的作业环境,传统拼搏精神依然在智能化时代迸发新能量。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2025年初,大屯公司启动了中国中煤首个虚拟电厂项目。“无需新建厂房,靠智能调度就能把分散的电源、储能和用电负荷整合成一个‘看不见的电厂’,既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项目负责人张存宏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这一实践既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也成为央企探索低碳路径的生动样本。

进入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光伏板在采煤沉陷区铺成蓝色海洋,底下养鱼,周边还能发展旅游产业。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垃圾场”。“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大伙儿在凛冽的寒风里连续奋战72小时!”新能源公司执行董事冯长萍记得清楚,为抢工期,工人们双手冻得发僵,但他们没有叫苦,而是一丝不苟地拧螺丝、加油干。“当年前辈们能在芦苇荡里建成矿,我们也要在沉陷区建成中国中煤首座光伏发电站!” 

在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基地,奋战在一线的职工们发出“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开发建设示范区”誓言;面对央视《朝闻天下》栏目采访,大屯公司热电厂厂长梁峰信心满满,“我们的物料仓储干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甘肃唐家河项目工地上,年轻工程师们手持图纸仔细勘察地形,“要像前辈在芦苇荡中建矿那样,在这里打造能源新标杆”…… 这一幕幕,正是大屯人传承精神、开拓未来的生动写照。

五十五载漫漫征途,播撒一路豪迈歌声。从微山湖畔到陕西、新疆乃至平凉大地,从黑色煤田到绿色能源,从单一煤炭开采到多元产业融合, 大屯公司的每一步前行,都书写着传统能源企业突破困局、向新而生的奋斗长卷。站在新的起点,公司将继续秉持“敬业、求实、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立足打造全国一流清洁能源服务商,引领企业驶向更广阔的“蓝海”深处,奋力书写中国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华日报财经 王作金 通讯员  宗慧芹

责编:陈公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