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江桥抗战:半截桥墩的见证

江桥不是一座桥,而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一个小镇。

九十多年前,一场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在这里打响。

1931年11月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4000多敌寇,向嫩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江桥战役正式打响。

“1931年10月10日,马占山将军接到了张学良的电令,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将军从黑河星夜兼程赶往齐齐哈尔赴任。”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党委委员姜崇凤介绍。

这是江桥抗战。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的日军在嫩江桥遭到黑龙江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部顽强抵抗。新华社发

嫩江是守护当时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的天堑。日军要进犯黑龙江,必须要跨过嫩江,而在当时,江面并没有完全结冰,嫩江上的铁路桥就成为争夺的对象。

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了消极政策,致使日军在轻易攻陷辽、吉两省后,开始进犯黑龙江省,欲吞并东北全境。1931年10月,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决心组织抵御。为了防止敌军通过大桥,驻军烧毁嫩江桥桥面并毁坏5座桥梁中的3座。

航拍位于齐齐哈尔泰来县的江桥抗战纪念园。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江桥抗战纪念馆中,一处陈设复原了当年横跨嫩江的哈尔葛桥。(受访者供图)

在位于江桥蒙古族镇的江桥抗战纪念馆中,有一处陈设复原了当年横跨嫩江的哈尔葛桥的样貌。

姜崇凤告诉记者,“这处场景复原是当年木质嫩江大桥的一个缩影,这座桥是当时去往齐齐哈尔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就成为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

1931年11月7日,在江桥抗战中被黑龙江省防军击落的日军飞机。(受访者供图)

日军装备精良,狂言“3日拿下黑龙江”,可他们没想到中国士兵敢把手榴弹绑在身上,滚进日军的坦克群,机枪手打光子弹抡起大刀扑向敌阵。

“有很多观众也疑惑,说用步枪能击落日军飞机吗?实际它就真正地发生在了江桥抗战三间房战役中。当时,日军飞行员驾驶飞机飞得非常低,撵着人打。咱们140名将士就仰躺在雪地上,等他们俯冲投弹离地面最近的那一刻,我们同时开火。这架日军飞机两翼中了26弹,油箱起火而坠地,可以说当时是大振人心。”姜崇凤介绍。

图为江桥抗战纪念馆展示《大公报》报道,被俘日军佩服:“中国人真厉害……”。新华社记者 刘在 摄

面对山河破碎,东北民众不畏强敌,奋起抵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唤起中华民族空前的抗日热情。这次战斗,日军共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受到的首次重挫。

当年的《滨江时报》曾这样写道:“嫩江河畔的赤血,都是我们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江桥上面枕尸遍野,他们都唱着为国而死的挽歌。”

姜崇凤说,江桥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唤起了中华民族自信心的觉醒,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

这是6月25日拍摄的泰来县境内横跨嫩江的平齐铁路嫩江桥。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

嫩水江畔,斑驳的石碑肃立,湍急的江水冲刷着堤岸,老江桥仅存的桥墩遗址已淹没在水下,无声诉说着九十多年前的硝烟与过往。

如今的江桥,平安祥和,车流如梭。但那些绑着手榴弹冲锋的身影,那些写了一半就被鲜血浸透的家书,那些死战不退的英魂……人们,没有忘记。在每年重要时间节点,人们都会来到纪念馆缅怀先烈。

图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江桥抗战纪念地石碑。新华社记者 刘在 摄

历史如烟,烽火江桥。

今日的江桥,半截桥墩仍在见证:残存的旧桥墩与崭新的平齐铁路嫩江桥平行矗立,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正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驶过。如今的江桥既是交通动脉,也是穿越时空的精神隧道。当高铁呼啸而过时,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仿佛在回应着1931年那些誓死不退的呐喊。

统筹:吴炜玲

记者:刘在、张玥、张启明

编导:刘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