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相遇‘韧’者胜!”7月14日,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刚刚落幕,朱雨玲的赛后采访迅速刷屏网络。长达五分多钟的视频中,她用平静却深情的语调讲述心路历程,金句频出,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称赞这段采访“言之有物”“文化气息拉满”。
“能够回到赛场,让我感觉像做了一场梦……希望这个梦能继续下去。”这句真挚告白被反复引用,迅速登上热搜。但与此同时,评论区里也充满了疑问:“朱雨玲是谁?”“她不是退役了吗?”“怎么代表澳门出战?”
对不少年轻球迷而言,这位文质彬彬、语调柔和的“新面孔”,更像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而资深球迷早已认出她——她曾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国乒主力,是那个在巅峰时患癌淡出、如今以多重身份重返赛场的朱雨玲。


从巅峰到低谷,她在沉默中按下“暂停键”
199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朱雨玲,自幼展现出极强的球感与节奏控制力。5岁起练球,12岁进入省队,14岁便入选国家二队,并迅速在青年赛场崭露头角。2010年,她成为世青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2012年又在世青赛上包揽女单、女双、女团三冠,被视为“黄金一代”的中坚。进入成年组后,她在2014年助国乒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同年在仁川亚运会上摘得女团与女双金牌,逐步站稳国家队主力位置。
2015年、2016年,她在世乒赛和巡回赛总决赛中接连夺冠,特别是2016年连续第三年赢得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成为赛事历史上首位实现三连冠的女选手。2017年,她首次获得世界杯女单冠军,并在11月登顶世界第一。此后,她在2018年帮助中国队斩获世界杯、世乒赛、亚运会女团三冠,在亚洲杯实现女单三连冠。彼时的她,几乎站上了乒坛所有重要舞台的顶点,与陈梦并称为“国乒双子星”,是公认的东京奥运周期核心战将。

但在光环背后,压力与透支也在悄然积累。为争夺东京奥运资格,她从2019年起进入高强度赛事状态,频繁出战国际比赛。彼时,她的直接竞争者还有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等一批新生代选手。教练组对成绩的要求、对“抗外战”的警惕也不断加码——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朱雨玲的身体逐渐出现异常,而她本人却选择了“继续咬牙坚持”,以不掉队为优先。2020年,她在队内东京模拟赛前突发身体不适,退出比赛,几个月后确诊为甲状腺癌。从世界第一跌入人生低谷,朱雨玲坦言,那一刻“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没有退役仪式,也无公开告别,朱雨玲以一种近乎寂静的方式,暂别了她辉煌而短暂的国乒黄金岁月。2021年国家队公布新周期阵容,她的名字不再出现,一段密集而高光的青春,在沉默中按下了暂停键。

多面人生,她在跨界中重构“朱雨玲”
离开国家队的朱雨玲,没有让自己困在“前世界冠军”的标签里,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乒乓球之外的养分。
“术后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朱雨玲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研究课题正是《精英运动员职业转型影响因素研究》。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就是那个样本。我想知道运动员退役之后还能做什么。”在学术世界中,她试图寻找与体育之间的结构性联系,也在为更多“朱雨玲们”探路。
2023年,她入职天津大学,担任体育部副教授,创立“雨玲工作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乒乓课程。面对一群“连拍子都不会握”的学霸学生,她用更松弛、愉悦的方式传播体育精神——“上我的课,最重要的是带着笑。”她常挂在嘴边。学生们的支持也成为她复出的动力源泉:“他们说,想在电视上看到我打球。”这份期待,比奖杯更有分量。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接手家族企业的部分事务,学习芯片行业知识,并参与日常管理。身为执行董事,她每天早上九点参加公司例会,午后备课、训练,晚上写博士论文。她说:“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而这种多线程的生活状态,正是她在三年间塑造的新自我。
2023年,她通过澳门人才引进计划申请落户,2024年正式成为澳门居民。这一身份的转换,为她带来了更自由的时间安排与生活节奏,也成为她日后以澳门代表身份复出国际赛场的现实前提。

她不再是那个生活中只有乒乓球的朱雨玲,而是以教师、博士、管理者的多重身份,重新规划了“竞技之外”的人生轨道。而这些身份,最终也反哺她的运动员角色,让她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与调节能力。

再出发,她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2024年夏天,一封来自WTT澳门冠军赛的外卡邀请函,打断了朱雨玲原本“以教学为主”的生活节奏。彼时,她已从前世界第一变身为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企业董事,每天的时间被会议、课程和学术任务分割得密不透风。面对这封邀请函,她犹豫过,“毕竟离开赛场太久,状态完全陌生”。但学生们一句“我们想在电视上看老师比赛”,最终让她动了心。
那是一场真正从零开始的复出。世界排名已清零,训练强度远不如当年,甚至连参赛时间都得挤在课业之外。朱雨玲的训练安排被压缩至清晨1小时和周末半天,比赛日的准备也远不如国家队时期系统完善。“复出后,训练量大概只有巅峰期的三分之一,但我更明白怎么调整自己。”她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尽管准备有限,朱雨玲的节奏控制、比赛经验与心理韧性依然在线。2024年澳门冠军赛首轮,她直落三局击败波兰选手巴约,正式宣告回归。随后的WTT赛事中,她先后战胜早田希娜、平野美宇等日本主力选手,成功闯入多个站点的八强与决赛。2025年初,她在太原站获得亚军,在新加坡大满贯也闯入八强,逐步恢复世界排名。
美国大满贯赛,是她复出以来第41场正式比赛。在淘汰王曼昱和申裕斌之后,她又在半决赛上演与伊藤美诚的“迟来复仇”,4比2强势晋级。这场胜利不仅技战术含金量极高,更有着心理意义——五年前连续两次不敌对手,几乎成为她职业生涯转折的节点;而今,她以另一种姿态赢回尊严。
决赛面对国乒“00后”新秀陈熠,朱雨玲在0比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稳扎稳打,连扳四局实现逆转。她在场边擦汗时露出的微笑,被解说员称为“经历过生死后的坦然”。

如今的朱雨玲,依旧在“多任务模式”里切换:下周她要回天津大学讲授乒乓课,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还在修改,企业董事会等着她拍板新方案。至于赛场,她说:“我不知道我能打多久,也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我希望这个梦能做得长一些。这个梦什么时候结束,取决于我什么时候醒来。我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今天是一个‘美满’的梦,是一个从勇者,到智者,再到韧者的梦。人生的意义就是独自穿过悲喜后,仍依旧勇敢向前!”在夺冠当日,朱雨玲在微博写下这段话,寥寥数语,道出了她一路走来的心声。她还说:“回到赛场像梦一样,我希望这个梦能继续做下去。”
从巅峰到深渊,从跨界到回归,朱雨玲的故事早超越了“王者归来”的套路。她证明了:运动员的价值从不止于奖牌,生命的可能也从不限于赛场。当热爱不熄,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孔礼贤(实习)
部分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界外编辑部》朱雨玲专访、《乒乓世界》、《华西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