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作为江苏省沿海城市之一,依托其126公里的海岸线资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百里蓝湾”,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案例。
二、具体实践
1、构建“1+N”建设布局,引领美丽海湾建设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和《江苏省美丽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起“1+N”建设布局,创造性提出滩净型、生态型、亲海型三种建设类型。这一布局为全省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连云港积极响应,将126公里“蓝湾”风光带雕琢成生态、产业、文化共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2、实施“一湾一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海湾
连云港根据不同海湾的特点和需求,实施“一湾一策”策略:
连岛港口区:以“双碳”为目标,推动港口绿色发展。采用全球首套高压变频岸电技术,减少柴油发电机使用,降低碳排放;建设“千亩红海滩”,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同时,结合非遗文化,打造渔家号子与文创设计相结合的特色景点。
海州湾:注重生态修复,将45.7千米黄金海岸线贯穿南北的滩涂转变为24.53万亩滨海湿地,成为候鸟的天堂。11.6公里的全省最长黄金砂质岸线与秦山岛相映成趣,实现“一湾碧水映青山”的美景。
高公岛:推动渔港绿色转型,结合生态养殖与全球市场链接,实现产业升级。十里海岸线不仅展现了碧海银滩的美景,更铺就了一条富民之路。
赣榆段海州湾旅游区:注重全域提升,通过建设全域海绵城市系统,实现雨水花园与黄金沙滩的共生。增绿添彩,护蓝育美,将海洋生态价值转化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3、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连云港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支撑和科研监测。科研人员在不同季节对水质进行监测,记录生态恢复数据,为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海州湾湿地恢复过程中,通过延时摄影展现芦苇摇曳、弹涂鱼跃出水面、白鹭掠过红树林的生态美景,同时科研人员手持仪器记录数据,确保生态修复效果。
4、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地方积极性
为激发地方在美丽海湾建设中的积极性,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全国首个《江苏省美丽海湾省级示范项目奖励办法》,累计下达8500万元奖励资金。这笔资金为连云港等沿海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的转化。
三、成效与影响
1、生态效益显著
连云港的美丽海湾建设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海州湾湿地恢复项目使滩涂转变为滨海湿地,成为候鸟的天堂;连岛港口区的绿色发展减少了碳排放,提升了空气质量;高公岛的生态养殖与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经济效益提升
美丽海湾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经济效益。赣榆段海州湾旅游区的全域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连岛港口区的绿色港口建设提升了港口竞争力,吸引了更多LNG船舶等清洁能源船舶的停靠;高公岛的生态养殖产品走向全球市场,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3、社会效益凸显
美丽海湾建设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面对镜头微笑,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连云港的美丽海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示范引领作用
连云港的美丽海湾建设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其“一湾一策”的策略、科技支撑的生态治理、创新的激励机制等做法,为其他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案例总结
连云港的美丽海湾建设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案例。通过构建“1+N”建设布局、实施“一湾一策”策略、强化科技支撑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连云港在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