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高淳区固城街道秀山村的菇棚里已亮起灯光。54岁的孔德顺麻利地检查着菌包湿度,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再过几小时,这批新鲜平菇将出现在集镇农贸市场的摊位上。除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菇农,孔德顺还有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身份——一名已经骑行超过30万公里的摩托车骑友,朋友圈里的西藏雪山、戈壁夕阳都是他一路骑行的见证。


“以前我身体不好,浑身没劲,出现了亚健康,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人也懒洋洋的,村上人笑话我是‘懒王’。”孔德顺笑着边擦拭摩托车后视镜边讲道。迷惘中,他听从妻子建议踏上了骑行之旅,一次偶然的皖南骑行,让他发现“速度能带走烦恼”。如今,30万公里的骑行轨迹遍布中国版图,最远抵达西藏拉萨,而他的平菇种植事业也在车轮转动间越做越红火。
从“跟风种植”到“技术流菇农”的二十年坚守
2000年前后,孔德顺的家乡固城作为蘑菇特色小镇,建成了南京市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孔德顺顺势也加入了种菇大军,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5亩菇棚。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固城街道蘑菇产业式微,几乎销声匿迹。当多数人因行业波动退出时,孔德顺却坚持“技术更新+规模升级”,种植产量稳步提升,从最早的5亩菇棚,到如今改造升级后的全自动菌包生产线,年产平菇可达50吨,还在农贸市场开设零售店,成为当地罕见的“常青树”。“骑行教会我坚持,农业也一样,做人做事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孔德顺说。

骑行与种菇的“共生哲学”
从高淳乡村到皖南山区,再到穿越西藏色季拉山的冰雹险境,13天独行抵达拉萨。“为了去西藏,我专门改装了摩托车,做了详细的骑行攻略。”谈起骑行,孔德顺总是兴趣满满,2023年4月16日,孔德顺从家里出发,千里走单骑,独自踏上了期盼多年的朝圣之旅。虽然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路上孔德顺还是遇到了不少挑战。特别是途经色季拉山时,黄豆大的冰雹突然从天而降,孔德顺冒险骑行,一口气冲出了危险地段,事后他仍心有余悸。“那一天我流泪了,我佩服我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勇气与毅力。”孔德顺说,骑行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也是骑行的魅力所在,想要享受骑行就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上半年淡季骑行看世界,下半年忙季专心种菇卖菇。”孔德顺用“事业与诗意”的平衡诠释了新农人的多元生活。种菇收入支撑骑行梦想,骑行收获的视野反哺农业经营。如今,以孔德顺为代表的“新农人”既能获得可观的收入,也能拥有诗和远方,这种兼顾工作与兴趣的乡村生活模式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从“懒王”到骑行探险家,从跟风种菇到技术型产业带头人,孔德顺的双重人生印证了他的座右铭:“你不放弃生活,生活也不会放弃你。”在高淳,越来越多“新农人”正以个性化方式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通讯员:韦东宁、王彤、孔令谦、朱成彦、安康宇